楼主: 秋月

讨论麦田将怎么发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麦田发展到现在不应该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了,也不是莫凡一人就左右的了,这是大家的麦田,谁都能代表麦田, ...
恒翔 发表于 2012-7-19 10:13 AM



    所以,只要大家同心协力,麦田的制度会更加完善,麦田的争执会减少。不要把责任一个人抗。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走稳点好。不要茫目扩张。
地下党 发表于 2012-7-19 10:25 AM



    赞
发表于 2012-7-19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麦田的文化是核心和灵魂,是一种精神文化制度;把这个建设好了,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发表于 2012-7-19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46531476 于 2012-7-19 04:14 PM 编辑

看了题目,和内容的前两行,以下直接略过。。。

提前声明:绝对没有不尊重楼主的意思。这里我就认识跟班一个人,其他人都只是看名字有点熟而已。
就是一个小小的麦田,咱不需要象一个国家领袖,也不需要一个企业帝国的创始人似的人物吧。

我能理解,大家想得这么多,都是让一些小事给闹的,但还没到土崩瓦解,需要建立新秩序的地步吧。

个人觉得还是机制不健全,至于到底需要从哪改,改什么,本人刚加入不久,还未完全理解融入,所以更谈不上建议。

但我知道每个人都不容易,都有一份爱心,都值得我尊重,虽然每个人都不是什么完人,都有些小缺点,但这些都应该可以被包容和接受的。
发表于 2012-7-19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闲暇,胡说几句,呵呵。

   从“从大分社、小麦田”的战略构想,到一步步实现,需要一个路线图,呵呵。

   就说秋月提出的关于助学审批权(开点审批权和孩子审批权)的问题吧。

   当然,首先要感谢聊麦临清资助点审批通过,我们也在商量,如何强化聊麦助学部的各项工作以及提高水平。跟班的建议是,安排走访前,请聊麦参加助学部工作的紫玉帮忙,邀请助学部的老麦友,给讲讲助学流程,和相关事宜。

   记得老麦友说过,助学部是麦田运转最顺畅的一个部门。其提供的资料公信力,也得到资助人的认可,凝聚了众多麦友,认真走访回访的努力。

   在“大分社、小麦田”的指导思想下,我建议,助学部先更进一步强化,之后,在确保分社可以克隆的情况下,再定向的释放部分决策权。

   具体的操作性建议,下一张回复,再慢慢说,呵呵。
发表于 2012-7-19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审批新资助点,遇到的难题是,有可能出现团队内有激进的声音,要申报资助点,可是申报下来,队伍不稳定,没人走访或发放、资料不符合要求,对麦田有负面影响。解决的建议如下:

1、首先要讨论通过,什么样的团队,可以申请资助点,这一标准明确了之后,新资助点就不在存在审批权的问题,而是助学部负责,检验申报团队,是否符合标准。

2、为了确保资助点的工作稳健有序,跟班建议,从以下各个方面对团队进行考核。

2-1、团队过去6个月(或多少个月),团队组织活动次数,参加麦友人数,其中支柱麦友(平均月活动次数1次以上,类似)数量,贡献公益小时总量(具体数值大家商量)。这是宏观评估一个团队是不是稳定。团队薄弱,就先去强化团队,招募志愿者,并逐步稳定大家多些支柱麦友。

2-2、团队外出车辆配置。过去几个月内,一共提供多少外出车辆,行使总里程。注意:大家认可租车,或是计划的资助点,可以方便的长途车、公交车抵达的,可以不考虑这个。

2-3、过去几个月,团队外出活动次数,参加麦友人次数,其中支柱麦友(平均月活动次数1次以上,类似)数量,贡献公益小时总量(具体数值大家商量)。这一指标,考虑到现有麦友的活动范围,有些麦友只能市内,可以理解。

2-4、过去几个月,团队积极参加其他团队参与助学活动的人次数和小时数。没走访过的团队,总是很难从帖子中学会怎么走访,实战有几个人跟着去过,用心也就学会了。

2-5、过去几个月,团队内有多少麦友,加入总社助学部或其他邻近团队助学部,学习助学资料整理等工作。其帮助整理资料或参与助学其他工作的水平,记得助学部有入队考试,可以借鉴下,呵呵。

2-6、团队内专题会议,大家有多少人,支持开设新资助点,并分别承诺,可以提供多少人次数,用于未来的助学工作。落实责任,建议从麦友自愿承诺、团队整体承诺,开始。

有了以上的硬性指标设计(哪位有更好的条款设计,可以一起讨论分析),愿意开设新资助点的团队,自身建设就有了方向。

自认为达标的,开帖子逐项说明,我们过去做过什么,有数据说话,审批就是一个核对过程。呵呵
发表于 2012-7-19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跟班 于 2012-7-19 11:07 PM 编辑

3、至于孩子是不是可以批准被资助,也可以设定明确的标准。

3-1、先构建一个不合格材料的情况汇总贴。把各种不规范的申报资料、回访记录、收据格式,都挂上。这一过程很麻烦,但是一旦讨论清楚了,大家申报的材料,自己就知道合格不合格了。

3-2、现有资助点的团队,相关助学工作的麦友,可以考试,看看是不是抓住了走访、发放、资料整理等等工作的重点。考试错误,就是一次提高,以后也少些错误申报,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尽力从提高正确率入手。

3-3、新的资助点申请,申请团队助学部人员要通过考试。

3-4、首次走访呼吁有丰富经验的老麦友,能帮忙带一次队伍,少走访几个孩子,多讲,大家录音录像,实战学习。

3-5、总社助学部,提供定期的YY培训交流,给新团队学习助学流程提供帮助,以后审批沟通,也少些麻烦。

以上工作,是在强化总社助学部和各个团队助学部,这个工作做完,才可以谈放权的问题。否则,跟班担心,各个团队助学部素质参差不齐,开放权限,就可能影响到麦田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助学部,是最棒的!
发表于 2012-7-19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考核定位之后,根据各个团队助学工作的评判,给予不同的权限待遇,例如:

团队助学部强大,工作稳定,支柱麦友多且新增支柱麦友稳健的,可以让他们自己决策,该不该开新资助点,或是这个孩子是不是该被资助,总社助学部前期跟进审查,后期慢慢放权。

团队助学部一般的,可以拉各种要求的啊。可以参与决策孩子是不是该被资助,新资助还是请总社助学部把关,防范冒进。

团队助学部有问题,按照现行流程,总社助学部还是要负责,感觉这样稳妥。

这样执行,就会形成,假设现有20个团队有资助点,总是助学部一个个或是一年几个的放权给一部分分社团队,再新增几个新团队新资助点,工作量相对恒定。

如果全管,发展的看,总是越来越多,要求放权的呼声也会此起彼伏。

大致就这些,想的不全不对的,各位斧正,呵呵
发表于 2012-7-19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溟有鱼 于 2012-7-19 11:07 PM 编辑

2-1、团队过去6个月(或多少个月),团队组织活动次数

大叔,提问1:请问几次算达标?或者确定几次算达标这个事儿应该怎么做,由谁做?从2-1到2-6,问题都同上。

提问2:这6项,几项达标算通过?还是要算权重计分?那么如何分配?
发表于 2012-7-19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给出一个工作路线图。

   里面具体的数字,可以请对助学很有经验的麦友,集体讨论。

   或是一个人执笔,拿出个草稿,大家讨论。修正后,再讨论。反正是一种评估,有个数,总比定性评价,好很多,大家比对,也有个依据,呵呵。

   我对助学基本上外行,只参加过几次走访发放,这是个路线图建议,呵呵
发表于 2012-7-19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审批新资助点,遇到的难题是,有可能出现团队内有激进的声音,要申报资助点,可是申报下来,队伍不 ...
跟班 发表于 2012-7-19 10:44 PM



   说到助学部,有几点问题,
1、总社制定和维护这些工作占用太多时间,助学部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审核孩子的信息上,据统计,我们志愿者每填一份资料,一个审核资料员需要半个小时才能看完,这还不包括资料不全,需要核实,资料有问题需要沟通的,想想全年总社定的标准690个,这个不算多吧,要多少时间才能申完呢,如果我们对每个分社进行评估,显然不现实。

2、总社定了规矩,分社会有多大反应?有的分社不见得多很多图展,也不怎么派车,可是走访活动做的很漂亮很细致,评估标准总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只保障最低要求达到即可。但是复杂化了程序,就大大提高了成本,有一句话叫“如无必须,勿增实体”,这个增加真的是必须的么?是个问题。增加了以后,执行跟不上,分社抵触情绪增加,依我看,旧有的制度做的已经很好了,为啥还要增加那么多条条框框呢?之前不是还抨击过总社官僚主义,不给分社空间么?


3、这个东西跟秋月讨论的问题不是特别相关,助学部固然重要,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总社做什么工作,分社做什么工作,如果说小麦田,大分社,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哪些权力是总社不能松手的,哪些权力是分社需要的,这样我们才能判定到底是联邦制还是共和制,从这个层面上,有歪楼的嫌疑。
发表于 2012-7-19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跟班 于 2012-7-19 11:30 PM 编辑

为了维护麦田助学这块金字招牌,我的建议是,逐步过渡,分类逐步释放决策权。

    那么哪些可以释放,释放幅度等等,为避免争吵且为保持分社有同样的严谨工作能力,评估,只要团队人事工作跟上,我理解并不难。

    就算有些难度,也比团队散了,孩子没人管,好很多。

    而人事、档案工作跟不上,助学资料整理能力,相对也可以质疑。
发表于 2012-7-19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了,我和助学部小晓谈过一小时。

   对现状的问题总结不是权力分配问题,而是进一步强化的方向。

   1、新资助点,审批标准没看到很具体的要求,没有数据,大家怎么定性评价一个团队可以开不可以开呢。

   2、孩子资料不合格,很多都是雷同的问题吧,开个帖子总结学习,以后少些错误,总是好事。

   3、总社YY,助学部可以多占份额,有喜欢一对一的团队多去听,少些错误,也就少些信息往复沟通(开始就做对,省事很多的,这是管理原则)。

   4、走访实战,老麦带队全程录像,并不难,有了样板,才好学习进步,呵呵

   以上的回帖,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设计的路线图,呵呵。
发表于 2012-7-19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维护麦田助学这块金字招牌,我的建议是,逐步过渡,释放权利。

    那么那些可以释放,释放幅度 ...
跟班 发表于 2012-7-19 11:20 PM



   我只关注了某几个点,你写的内容太广,我只能挑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说,三点内容三分钟还是可以打出来的。
人事问题在你看来简单,在我看来复杂,但是大问题好提,小问题难解决,你的八个字指导说的挺不错,逐步过渡,释放权利,但是释放哪些权利,如果不能说清楚的话,我想这个指导方针是不能接受的。

关于助学部权利的事情,这个问题我也跟老曹讨论过,我觉得权利释放的已经比较充分了,反而助学部存在执法不严的问题,是头痛的地方。各个分社做得怎么样,无论数据如何,都只是表象,我们可以为了追求某些数据去做很多文章,可是工作高下,助学部的人最清楚,比如说在湖北,你要说武汉团队最有力,那说明你没去过十堰。表象通常和现实差距很大。所以你提的审核指标,我觉得并不合适,具体可以参照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指标带来了很多另外的结果,这说明没有把握人的本性,这个机制是有问题的。

因此我觉得你说助学部去讨论,可是最后一定谈不出来,因为设定指标本身就是无效的。
发表于 2012-7-19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了,我和助学部小晓谈过一小时。

   对现状的问题总结不是权力分配问题,而是进一步强化的方向。
...
跟班 发表于 2012-7-19 11:26 PM



   我跟麻叶儿,朵妈他们谈过不知道几次,你说要放权等等,本质上是权利的分配问题。如果要谈强化的方向,那你要先说清楚,强化什么,哪个方向,否则是模糊的。
再回应你的观点:
1、新资助点,开的要求,资料上写的很清楚,你说没有数据,是缺乏定量评定的依据,而非定性评价的依据。定量能不能反映定性的问题呢?看看我们的GDP就知道了。没有定量能不能定性呢?我认为是可以的,走访的条件是什么,第一是有几个人去走,第二是做好资料,前者是走访申请者自己去努力,后者是助学部提供的资料和后期的审核。可能要问,那后期维护呢?维护的问题是这样的,第一次只有30人,以后团队要回访,要发放,资料做的不好就不能继续增加走访名额,这个是很好的制约。如果出了问题,团队散了,就近团队支援,河南、安徽的点前几年就是这么撑过来的。

2、3、4、这是实际操作问题,不是核心的观念问题,一句话,过程控制好了一切都OK。


记得你当初提过的投票帖子吧,在我看来是要求扩大分社权力,如果说总社和分社没有划分清楚就去制定方向,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你之前的问题想必还没有达成共识,那路线又是基于什么前提而定的呢?没有这个前提,你说这些,是无从讨论的呀。
发表于 2012-7-19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跟班 于 2012-7-19 11:48 PM 编辑

指标无效,我汗。

  决策判断的核心,就是指标啊。

  国家如此,企业如此,麦田我理解也是如此。

  管理一群相同职部门的时候(比如不同区域的销售团队),所谓的逐个了解各个部门,是不现实的。

一般是设定一些考核指标,大家业绩排序,销售、利润总量与人均量,销售、利润的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费用、纯利润,客户分类分析等等。

  指标排序与指标分析,是管理决策的前提准备工作,也是管理水平的核心表现。

  然后是分析优秀团队的具体做法,找到核心业务思想,做分享,大家少谈自己区域的特点,多思考什么思路和方法,有借鉴价值。

  最后,也是要面对不同的团队,给予不同的业务决策权的,呵呵
发表于 2012-7-19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跟班 于 2012-7-19 11:54 PM 编辑

同样是GDP,也是要细化分析的。

  来自哪些产业,本地区增加值绝对值和相对值,人均,分配的配套,等等。

  设计这个路线,就是先强化对团队助学部的培训和整体以及定向评估,强化之后,有把握的做不同的权力配置。
发表于 2012-7-20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指标无效,我汗。

  决策判断的核心,就是指标啊。

  国家如此,企业如此,麦田我理解也是如此。
...
跟班 发表于 2012-7-19 11:39 PM



   因为麦田是自组织的团队,我们不可控的指标太多,打个比方,我们说麦田是高效还是低效的?我认为是低效的,因为投入的资金精力和时间,而在帮助孩子的方面,产生的最终效益可以几乎为零(即我们改变不了大部分所帮助孩子的命运),但为什么还要做呢?因为我们的行为可以让自己满足,同时带动了一部分社会效益,这些指标是不可衡量的。那我们该怎么衡量麦田的效率呢?如果说是可能衡量的,我相信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去测量它。衡量分社的指标也是类似,有决心的团队,一个人也可以撑起局面,稳步发展,无决心的团队,人再多,活动再多,活动质量不高,指标高但效益可能并不好,去评判这两个团队,孰强孰弱呢。
麦田的理念实际上是一个人人公益的性质,尽可能发动更多的人来参与,不管你是在麦田还是在稻田,都是好的,因此我们的倡导性的效益大于执行能力。如果我们人人是志愿者,需要比较出绩效高还是低么?这个很可能是无意义的。

这引申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过程导向还是结果导向,如果说结果导向,那我可以跟你说指标是必要的,但在麦田,过程导向占据了更多的分量。打个比方,我们给孩子的资助提高1000块钱,从结果来看,缓解了贫困学生的生活压力,而且很多资助人也有这个能力,但我们要不要增加,如果我们是要帮助孩子必要的上学费用,那么可以说1000块钱增加的多了,不符合我们理念,但是如果增加了,确实能解决家庭很多问题,那增加还是不增加。再比如说,有人愿意捐给我们很多望远镜给乡村学校,也不要求一定能够使用起来,但是我们明知道如果给下去,老师不会好好利用,而我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带动他们,那么我们申请还是不申请?申请了,多了一次活动,一些行车里程和参与人次,但虽然资助人不介意,但我们浪费了资源。不申请,本着对物资负责的态度,但是绩效体现不出来。

如果你认同我们是过程导向,而指标的出现,势必导致我们初衷的异化,违背过程导向的原则,如果你认为过程导向仍然可以用指标衡量,那就必须解释为什么指标不会让志愿者的目标产生偏离。如果你不认同,那结果导向中,提到指标是再好不过了,这需要我们将话题引入到,我们需要以过程导向为原则,还是以结果导向为原则。。
发表于 2012-7-20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是GDP,也是要细化分析的。

  来自哪些产业,本地区增加值绝对值和相对值,人均,分配的配套,等等 ...
跟班 发表于 2012-7-19 11:52 PM



   呵呵,这么说太虚了,还需要大叔你先表个态。
第一,GDP是我举得例子,再高的GDP,可是人们生活不幸福,怨气大,这说明数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第二,你是不是同意了我在新资助点的观点,就是目前的评判标准是足够的
发表于 2012-7-20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跟班 于 2012-7-20 06:40 AM 编辑

数据不是万能的,高分低能随处可见;

  但没有数据,是万万不能的,白卷上大学的时代,过去了,呵呵。

  数据符合要求的,再加些定性的评估,可能最完善,但是精力投入更大,呵呵。

  全国性组织,对不同团队的评估,是极其困难的,数据可以帮些忙,呵呵

  至于新点,我玩笑着说真实的话:聊麦有了新点,感谢!我应该无语路过的,呵呵

  我是想,用数据评估的方式,告诉要申请的团队,该做什么补强。团队的各个方向都补强了,就应该加大帮助孩子的力度,让团队能力和承担的责任匹配起来。毕竟有真么多热心人,在等待资助。有更多的孩子,在等待帮助和关心。

  我们要防范风险,但是不能因噎废食。马路上有车祸,就不上马路,总是不对的,呵呵。

  一般来说,设计什么数据来评估并给予不同的权限配置,

  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倾向,这是趋利避害的本能,新团队尤其是。

  一个大好的麦田,随意的放权,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而为了规避风险考量,一点都不放权,内部压力总会越来越大,同样是灾难性的后果。

  两难选择,永远是管理的精髓。这在里面,我选择一点点的释放权力,给能承担相应责任的分社或团队。

  管理,永远不是一刀切。面对小孩子,是一个管法,大些就变些,再大再变,直到自己老糊涂,听孩子的吧,这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基本都会的管理变化。

  坚持和谐讨论,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23 03:41 , Processed in 0.08903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