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安娜带回来的资料的时候我和身边的亲人及朋友们都感受到了心灵的颤抖。 这不是学校,只能是有钱人在暑季度过炎夏的休闲之地。这种想法,无疑更加大我们内心的苦楚。 这次我没能去成烂池子,但我在他们走向烂池子的时候走向的是同一个村子——后池村。 这是荣丁最大的一个村子。它一个村子就有三所学校:兴隆、棕树、烂池子。最远的无疑是烂池子。 我走方了兴隆和棕树,也向他们的村支书、文书等村干部进行了了解,也向站在一线的老师们进行调查,我们震惊地知道: 这是一个彝族村,村里的学生当然都是彝族。 老师们每天都从镇上赶到学校上课,近的2个小时,长的则不知有几时。而且这是正常天气之下的情况,如果下雨或者下雪就更难估测了。 老师如此,学生们更是如此。早晨在家早餐后赶到学校,9点上课的时候常常有路远的同学还在路上奔波;连续5节课,一直上到14点,老师和学生才各自放学回家准备餐饭。 这回家的路是饿着肚子的2小时或者更多时间啊! 我所看到的两所学校相对烂池子算得上好了,但临近冬天,别处还算温暖的时候,烂池子就已经是大雪纷纷了。 兴隆和棕树一样没有电,没有水,寒冷时节,只能靠堆积燃烧孩子们每天从家中带来的一根柴棒取暖。这是怎样一个学习的情景啊!那烂池子呢?真的难以向下想像。 简陋的条件,却一样地肩负着民族的希望。 彝族的孩子们想学习却倍感艰难。他们对汉语极不敏感,简单的拼音,简单的计算,对汉族学生来说可能是幼儿园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却无疑于天书。 但他们却用自己孱弱的双脚在这求学之路上一步步前行! 我没有到烂池子,我只能用我延伸的视野尽量去触摸那彝家孩子心中的热情和那高山之巅的空荡荡的所谓校舍。 看到那空空如野的“茅屋”(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表达),看看我们身边的孩子,想想那一张张稚气的脸,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来表达自己,如何来搁置自己。 就将这,作为一个简单的回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