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8|回复: 1

好学力行走进安庆-----复旦麦田志愿者潜山之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4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学力行走进安庆-----复旦麦田志愿者潜山之行 (一)

 

记住一棵树的忧伤

------走访随笔

 

写在前面他们,是背井离乡的父母留在了乡下的种子,像荒草一样的生长;他们,是中国社会转型的背影里的一个阴影,消隐在城里人的视野之外;从不奢望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没有选择地留守,他们的青春,是草样的年华,自由却又写满孤独!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云朵成了氤氲的一团团灰蓝,体力不支地悬浮在空中。从大冲走到天柱山下的公路,两三里路的距离,你可以想象的长短。但是,一路上,许多的境遇与思绪你都无法预料,就像半路上,突然冒出的一声犬吠,让你觉得慌张而又失亲切。我们一行数人往回走的时候,又碰见了路边人家的那条狗,只是他没有发出任何的声响,这使得我们感到惊讶,难道真是一回生二回熟吗?

 

涂敏,我们走访的这个留守儿童,还有他的弟弟,那个小小年纪颈椎就有问题的驼背的小孩,不顾我们的阻止,一再要求送我们到村头,村头是在房子的右面,那里有并不盎然的稻田,往前是一片丘岭,站在路边那棵大榆树下西望,扑入我们视野的是缓缓隆起的青蓝的远山,那的确是一片让人心醉的风景。就是在这个鸟窝般大小的村里,涂敏度过了他的大半个童年,而这并不是他自己的家,是他外婆的家.他的父母远在江苏打工, 据说是一个窑厂,工资微薄.

 

村子的马路是在后山,我们得向后山走,往坡上爬。当然,这一路也能邂逅到不少的好风景,像路边那丛丛野草里斑驳的不知名的碎花,那偶尔峰回路转后映入眼帘的小茅屋,还有路两旁的挺拔的耸入云天的竹子,和竹林那边隐隐传来的水声。这都让我们留恋,但是,一路上, 一直浮现在我脑海的还是涂敏那单瘦的背影,那忧郁的神情,和他那间或闪现愉悦的眼神.

 

比如,当我们赞叹村里如画的风景, 他就掩饰不住的兴奋,跟我们说起周遭的一些东西,他说,他喜欢这里的花花草草。放学后,有空闲的时候,他常常从后门出来,往右拐,经过晒谷坪旁边的那个葡萄架,然后爬到这竹林里来,然后再沿着涧水,往山上走,有时候甚至到水的源头,他说,现在涧水枯了,不然,它可以带我去玩,我笑着,脑海里浮起我童年时的一些记忆,那种结伴而行跋山涉水的快乐.

 

可是当我接着我问他, 想你的爹妈吗? 他的表情旋即沉默, 好久才冒出一个想字. 忧郁再度写在脸上.我读得懂他的表情.因为我可以想象,没有父母相伴的孩子是怎样一种生活,没有玩伴相处的一个童年是怎样一种枯涩.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现在的村里小孩的人数已经是今非昔比了,整个村除了风景还是风景,人已经很少见了.而由于又不是本村人,涂敏他们与村里其他小孩也不是很熟,外村人的微妙心理使他们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也总是小心翼翼,稍微活跃或者乖张一点都可能使外婆背上指责。他们的一个小小目标,就是要成为人家嘴上所说的,一个听话的孩子。所以他们也不喜欢轻易去串门.

我说,那你平常不看电视吗,他说不怎么看的,外婆家的旧电视只能收一两个台,时常布满雪花点的那种,没什么好看的,而邻居一户人家的电视自己装了个锅子似的接收器,可以收到很多台,于是, 开始的时候,他会带着好奇去看看,后来发现,主人并不热情, 于是他们一般怯生生地靠在门边远远的看着, 再后来, 在主人冷冷的表情下他也觉察出自己的不受欢迎,最后也就渐渐地不去了...说这话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涂敏的眼神里,那一闪而过的悲凉.我想,或许在多年以后,电视那绚丽的面孔和主人的冷冰冰的脸,会成为涂敏记忆中抹不去的回忆。

 

我问他, 那你看课外书吗? 看过鲁滨逊漂流记吗? 他摇摇头说, 学校的功课很紧, 作业很多, 所以基本没什么时间看课外书, 而学校的图书馆也常常是大门紧锁, 基本不开放. 他一个礼拜的零用钱也就10块左右,还包括往返学校的4块钱车费,.所以自己买书基本上是一种奢望.就这样,回家后没有父母的温暖,没有玩伴的打闹,没有广播电视来排遣孤独,也没有课外书让他们放飞想象, 他们只有与山水为舞,与虫鸟为伴,或许,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自得其乐的好方式,但是,在我们眼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条越来越宽的沟渠,一条愈发明显的信息沟,在城乡之间正逐渐在拉开.

 

想想媒介围城里的青少年,想想这些大山里对信息饥渴的儿童, 真觉得他们简直就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其实在下乡之前,我们还担心,如今农村的小孩是不是会跟城里的小孩一样,媒介接触频繁而且无人引导,但是,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访谈,我们获得的信息是,他们大多数对电视和网络的接触还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狂热。就像图敏,它也是留守人群中的普通一员,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那种对媒介的强烈的占有欲望,他身上更多的是一些忧郁,一种缺少足够交流而形成的内向,而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同为90后的一代, 他们与城里小孩的差距怎么如此之大呢, 我想,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背景的,也有家庭关系的,还有学校教育的,有乡村风俗文化方面的。。。。。。这一切都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寻,尽管一路上,我们不断地被一些贫困的影像所打动,但是我们知道,调查不止于感动,更多的理性的分析正留待我们去做。路还长着!

 

回过头时,隐约看见图敏他哥俩还站在那棵树下,我在想,这些留守的儿童,他们不就像村头的那棵树一样吗?枝叶是向着远方的,但是他的根却是扎在这闭塞的村里,他们的视野是狭窄的,他们的成长,自由而又写满孤独,

 

前面传来了汽车喇叭的催促,我们即将踏上回城的路,而此刻, 在我们的身后,竹林里传来了蝉鸣的声音,那是属于乡村的另一种时间,无关伦敦,也无关北京。只是我们会记住,我们曾经来过,曾经在这个鸟窝似的村庄,目睹了一棵树的忧伤.    文/拂晓东方

 

 

 

 

 

 

 

 

 

 

好学力行走进安庆-----复旦麦田志愿者潜山之行 ()

 

【走访感言】故乡的云

……

一个星期12块钱吧,连车费4块在内。

要是碰到熟人的车,就不用车费了,就可以省下来买书了。

但是熟人一般看见我就会假装没看见直接开走了。

……

这是在我们的采访进行了快半个小时之后,不再害羞的涂敏跟我们所说的一段话。我清晰的记得他在说这三句话时的表情变化:低着头的羞涩——流露着开心的眼神——再次低头的无奈。而我们的心情也随着他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而起伏。

从偶然的设想,到艰难的申请,再到成功的执行,这次调查给我的感触真的很多很多。作为东道主,做好一切联络工作之后,我带着小组一行人来到了我那古老而美丽的家乡安庆。简单的安顿之后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的工作,奔波于各所学校、走访典型家庭、安排讲座……当然也有忙里偷闲的享受一下我们家乡的美食美景。虽然行程很紧凑,但是大家都是乐此不疲,因为采访学校的热情而感激,因为采访学生的纯真而感动,因为所看到、所听到的一切一切而动容。

因为语言不通,我承担了所有的公关工作。我们所做的调查对象是留守儿童,年龄均比较小,采访班级的老师热情得帮助我们解释问卷,并一再提醒要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性。时间紧凑的我们必须在一天之内走访两所学校,下雨的山路满是泥泞。骑着从学生那借来的自行车穿梭在山间小道,我们开心的唱起歌来,全程陪伴的父亲也跟着哼了起来。当我们满身是泥的出现在教室的时候,小朋友们的纯真的眼神让我们忘却了来回奔波的疲惫。

满是荒草的操场,没有玻璃的窗户,昏暗的光线,用捡来的烟盒纸做成的草稿本,用的不能再用的铅笔头。如果你看见这样的学校,你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它就是真实的存在着。学校的领导跟我们说现在已经好多了,几年前学校的教室都是摇摇欲坠,政府拨款建了新楼。“已经好多了。”朱校长的这句话让我们一行人感受到他的开心和无奈。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些纯真无邪的小朋友充满希望的眼神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不久的将来他们的幸福。

我们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状况。当我们做完问卷的时候,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几乎说不上有媒介接触,家里的电视多为黑白,且基本上只能收看当地的一两个频道的节目,广播和网络对他们而言几乎只有在书上才能看到。当我们小心翼翼的问到“你们平时在看课本之外有其他的读物吗?”他们都很开心的说有,“我们有《小学生导读》”。这是安徽省规定的学校必须发放给学生看的刊物。而当我们再问有没有其他的时候,只听到零星的“还有我亲戚给我的作文书”这样的答案。很显然这样的答案对我们的冲击是巨大的。在人们的生活已经无时无刻的处在媒介的包围中的今天,他们所接触到的媒介竟然是如此之少,如此之窄。我想起了曾经让我感动良久的一篇叫《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和咖啡》的文章,城市里的儿童没有留守的概念,不说网络这样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那么奢侈的媒介,连他们认为已经过时的广播媒介,很多农村儿童都只能是奢望。如今我们的媒体天天想着怎么做更好的内容风险给受众,而对广大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他们连媒介都接触不到谈何享受内容啊。

在做完所有的问卷之后,我们进行了典型家庭的走访。涂敏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母均在天津某窑厂打工,他和他兄弟跟外婆过。当他引领我们走完好长一断山路到达他家的时候,我们无不为之诧异。仅有的三间房子是靠一跟木头撑着的,走进去才发现里面根本没什么光线可言,有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机,是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根据涂敏的说法仅有的两个频道还经常没有信号。外婆握着我的手跟我诉说着自己的无奈,想给孩子好的条件,却无能为力。不停的用特意穿上的能见人的衣服擦拭着泪水,并热情地要留我们吃饭。一个蔬菜,一个自家阉制的咸菜,一个辣酱便是桌上的全部。我脑子里所想到的是没客人的时候桌子上的碗是不是会更少。当我从兜里掏出一百块塞在涂敏的手里的时候,他毅然的拒绝。最后外婆满是感激的收下了,并一再跟我保证这钱回用在他们的学业上。涂敏的坚强,外婆的善良让我们动容。当我们坐上车离去的时候,他们一家人久久地站在路口,从他们的眼神里我能看到他们的感激,恍惚中,我也仿佛看到了涂敏将来成功的背影......     文/亮亮

 

 

 

好学力行走进安庆-----复旦麦田志愿者潜山行 ()

 

【走访感言】遥远的未来

 

近点, 再近点, 但是, 我们知道, 有些东西, 永远是遥不可及……

 

走进安庆,走进潜山,我们的目标是想靠近那一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选择安庆潜山是因为当地是安徽劳务输出的典型地区. 在现今中国具有很强的 代表性。

 

众所周知, 农业劳动人口向城市输出造成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过程中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劳动力过剩加上生活艰辛,使得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务工,这些廉价的劳动力,用他们的血和汗为城市的快速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这些转型中的农村人得到的社会资源却相当少,他们生活在卑微中,他们的称呼是盲流、民工……同时,他们在农村留下的子女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这些小孩的花样年华里,父母不在身边,孤独寂寞,缺乏关爱,缺乏管教,怎么样让他们正常健康的成长是我们这个社会应共同负担的责任。作为新闻学院的学生,我们认为传媒对他门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现代信息社会,孩子直接接触媒体的时间越来越长,媒体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控制孩子接触媒体时间长短成了家长惩罚或奖励小孩的工具。那么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是否接触媒体时间更长,媒体的影响更大呢?媒体在他们的成长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想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们的调查分作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问卷形式,一部分是用DV做原生态的纪录加采访。我主要负责的就是DV纪录这一部分。首先我们到了潜山县农村一所高年级的小学。校门破旧低矮,操场上都是荒草和泥泞,中午学生们多自己带饭,他们站在走廊、蹲在操场上吃饭,有的学生还光着脚丫。们看了他们的饭盒,绝大部分只有一样素菜和饭,没有什么油荤. 接着,我们到了一家低年级小学,教室里没有日光灯,当天下雨,学生们把伞都挂在窗户的铁栏杆上,窗户被遮满了,教室光线很暗,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埋头写字。老师也忽视了这一点,经过我们提示,才把学生的伞拿走。

 

在高年级小学,应师生的要求,我们做了一堂关于学习和人生的演讲,然后回答了学生的不少问题。让我们吃惊的是,这些小学生显得很早熟,在应试教育的体制里他们已经开始起步走,他们有很多关于学习和考试的问题,比如考不上中学怎么办,我在班里的排名比较靠后,别人的分数比我高我很嫉妒怎么办,要怎么学习,怎么考试?每当我们说到升学,说到上大学,我分明在他们眼里读到了两个字:渴望。这和我们当年懵懵懂懂的小学生涯是多么不同, 但这帮小孩这么早就有意识的踏入了应试教育的体制,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贫困促使了他们的早熟。

 

     在天柱山中学,我们遇到了一个初一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他和弟弟跟着爷爷奶奶住。我们跟着他来到他在大山里的家。小车七弯八拐进了山里的小路, 一直到不能再开车的地方,我们下车走了十里的山路。他家就在山腰里……这些情况都被DV纪录了下来。

 

当然,我们也记录了当地美丽的乡村风光, 如诗如画——雾雨青山、良田静湖。学校的孩子们都很可爱。在他们下课时,我们给他们照相,所有的孩子全都涌过来,直到镜头里装不下。女孩子们还要求我们将她们抱起来照相……离别时,他们追着汽车跑……同学说原来以为这只会在电视里出现的镜头,但是原来可以是这么真实自然的。

 

我们感到有点意外的是,留守儿童和媒体的关系和我们开始想象的还是有一定差距。我们采访的那个初一的小孩,告诉我们他不喜欢看电视,原来他家的电视是一个老黑白,只能收到当地两三个台,他说他有时会走一段路到别人家去看电视,因为他们家是彩电,不过收到的台也很少,他没看到过安庆以外的地区是什么样。至于广播,他没有收音机,所以他没听过。这点有点让我们惊讶,这和城市的孩子太不相同了。他们接触大众媒体太少,以至于大众媒体没有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显得更闭塞。男孩成绩很好,但他说他考大学是为了爸爸妈妈,他以后不想去城市,不想去外面看看,就想留在山上,因为他觉得山上干净,而城里的东西包括食物都很脏。我告诉他城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但竟无力改变他的偏见,因为这是长期的闭塞造成的。他们的将来究竟会怎样,我们无法预料,但是,如何才能让他们的成长在媒介的帮助下更加健康和茁壮,这是我们应该冷静思考的,也是我们将来的路.                                文/喻说还休

 

 

 

 

 

好学力行走进安庆-----复旦麦田志愿者潜山行 ()

 

【走访感言】挥手之间

 

不知道我们的短暂到访,能给这些孩子留下些什么。不像支教的同学,起码能实实在在地给他们一些新知。我们甚至没有时间真真切切地贴近他们,了解他们稚嫩外表下坚强的内心。像风一样,我们在那一天的时间中席卷他们全部的注意力,做问卷、办讲座、拍照摄像给他们紧张的期末生活一点轻松的调剂,没有更多了。

 

五年级的小学生涂玲玉在讲座之后来找我,第一个问题是:“老师让我参加县里的作文比赛,题目是‘腾飞中的潜山’,我对潜山又不了解,该怎么写呢?”(注:潜山是这个乡的县城)汗,好细节的问题,我就掰啊掰啊说什么要写发生在身边的事掰了一会儿,聊了一会儿熟络起来,她第二个问题是:“以前我在班上有个好朋友,自从我做了小组长,她就不跟我好了,还在背后说我的坏话”让我手足无措的是,她居然抽泣起来她的两个小姐妹在旁边叽叽喳喳地告诉我,这个“好朋友”是如何如何像一则普普通通的办公室勾心斗角的故事。小姑娘说:“我们以前很好的”我努力地回想,五年级时的自己,是否也因为这样的原因痛哭流涕过,实在想不起来,这是一个敏感而善良的女孩。我搜肠刮肚地挑选合适的话语来安慰她,但那些语言是那样苍白无力,我现在完全忘记我当时说了什么东西了,总之说了一会儿她居然开心起来,几个女孩缠着要和我们合影。

 

最让人感动的是,回程的车开动的时候,像电影里那样,三个女孩儿在刚下过雨泥泞的小路上跟着车跑着,向我们挥手,道别。我们几人哪里见过这阵势,一边感动得暖洋洋,一边怕她们摔着,拼命挥手让她们别跑了,快些回去。车开上大道,雨过天晴,夕阳开始洒向这方淳朴安静的土地。                       文/迟中见星

 

 

 

 

好学力行走进安庆-----复旦麦田志愿者潜山行 ()

 

【走访感言】黄梅戏里的怀想

 

农村儿童就是农村的未来,想改变农村从儿童教育做起.处于经济腾飞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村儿童教育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以探寻的心情我们开始了这次潜山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考察之旅。

   
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皖河上游的潜山县, 是典型的中国乡村。从县城出发,汽车在颠簸的山路上爬行了半个小时候后,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了胜利小学。下得车来,空中飘着些雨丝,生锈的校门依着院墙半敞着,凉凉的山风携带着朗朗的读书声飘过。追寻着童音队员们来到了孩子们的教室。这是一堂语文课,台上慈目的中年教师正努力用潜山普通话评述着课文,白白的衬衣上显现出年久的土黄;台下,好奇的学童偷偷打量着我们这队神秘的探访者。教室虽有些破旧但很干净,黑板报上彩绘着学童们自己摘录的名人警句,日光灯管上悬吊着节日的彩绸,窗户上贴得是孩子们DIY的窗花,看来对美的追求是世界共通的。老师很热情,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立刻开始招呼起同学做起了问卷调查。与以往封闭的小山村迥然不同,现代传媒科技大大拓展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随着问卷调查的深入,孩子们兴奋的向我们谈起了韩剧《大长经》,港台歌曲,cartoon动画,Internet,对流行事务思维的角度,敏锐度同城市里的孩子相差无几。但是当谈及在城市里打工的父母时,孩童们的眼里不时闪动着思念的泪光,对父母亲情亲的眷恋撼动着每一位探访者。尤其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父母都过逝的女童,紧咬着下唇默默地坐在教室一隅,眼角的泪痕清晰可见,但倔强的眼神中显现的是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渴望......

   
短短的一周很快就过去了,孩童们清纯的面容伴随着甜美的黄梅歌声融入我的记忆中。作为一次管豹一窥似的乡村儿童教育调查虽略单薄,但当代中国农村儿童教育的基调还是能品评出一些的。重视教育的优良中华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高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孩童们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门槛,但如何科学的综合利用外部良莠并存的信息资源,提高学生们学习效率,并在将来的生产实践中将知识转换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高农村的现代化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严骏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拂晓东方 23:55:00
抬头一个写  贫困的影像-----复旦麦田志愿者潜山之行
蒲公英的种子 23:55:13
 
蒲公英的种子 23:55:27
我已经不知道你要怎么做了。
拂晓东方 23:55:26
一个写,走访感言----复旦麦田志愿者潜山之行
拂晓东方 23:55:41
就是说帖子的名称啊
蒲公英的种子 23:55:47

蒲公英的种子 23:56:12
杂志再发一次吧,昨天发的在公司。
蒲公英的种子 23:56:15
我现在在家
拂晓东方 23:56:18
因为第一贴是杂志为主,第二贴是感想
拂晓东方 23:56: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2-27 13:50 , Processed in 0.0729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