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对职业学校的助学深表支持!对大家反对的一个理由我也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不支持在二技开展助学的意见,主要是以下方面:
1、技校的孩子,在初中学习成绩比较差,有限的资源应该投向更加品学兼优的高中。
有一个问题我想说明的是:“考上高中的不见得就是品学兼优的,上职校的未必就是差生”。以能否考上高中,继而能否考上大学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这个观念是万恶的先行教育体制带给人们的一个严重误导。上世纪初,黄严培先生说:“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是制造业而不是金融,外贸,房地产,虽然这些行业外表很光鲜。
我们不能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考量学生,一俊遮百丑,我觉得这样可能不够理性。其实职业教育的助学有很多方面可以做。比如我们可以帮助农村家庭的家长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制定符合社会实际和自身情况的人生规划。
目前麦田资助的孩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很多家长在这方面意识淡薄,信息闭塞,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又易受外界的错误干扰和影响,认为考大学是孩子的唯一出路,而所想到的大学专业选择也只是与毕业后的就业联系在一起,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个性和潜力,缺乏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概念。当遇到孩子考大学失利,或者考上大学专业不理想,或者大学毕业后就业困难等状况时,就束手无策,后悔不已。
建议是否可以利用相关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家长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兴趣爱好,结合老师对学生的评估和专业工具的评估,在初一或者初二,高一或高二制定初步的人生发展规划,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和潜质,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从而定位最适合学习的专业、报考的学校、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等,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二,职业教育助学 根据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以及《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政策指导,建议麦田利用自身优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大对生活费用和实训耗材费用的补贴。 虽然职业学校学生可以享受国家学费减免和生活费用补贴的政策,但对贫困生而言还是十补九不足。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生活费用特别是伙食补贴,以及实训耗材(比如烹饪和电焊专业的耗材)的补贴尤为重要。 2、推进校企合作。 《纲要》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麦田可否利用自身广泛社会关系,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既能吸收更多的善款,又能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学生的就业途径,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企业一般不配置专业人员开展公益事业,同时对助学也缺乏经验,而这正是麦田的强项和优势,由此我们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推出一些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项目。
3、引导学校设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 《纲要》指出“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麦田的志愿者大多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平常可留心观察哪些行业就业形势喜人,薪金收入稳定,及时提供信息。麦田也可以委托专门机构进行市场行业调查,由此建议职业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开设新专业或者调整原有专业课程的设置。比如最近老年护理专业、婴幼儿+孕产妇护理专业、室内装潢水电专业、宠物护理专业等就是一批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兴专业。 《纲要》还指出“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所以麦田在助学过程中不应忽略对涉农专业学生的捐助,不要一味鼓励学生从事工业生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农业才是根本。 4、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纲要》的战略主题之一是“坚持能力为重”。建议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所以麦田可与相关专业机构或公益组织合作,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和素质培训,比如普通话、沟通能力、文化素养、自信心、团队精神等立足社会所必需的除专业知识之外的其他基本技能。并且鼓励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先到相对发达地区就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更重要是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改变观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将先进的思想意识和技术技能带回家乡,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5、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补充德育 绝大多数职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对职校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职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纲要》中也提出了“坚持以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但是现行学校德育有诸多弊病,方法单调,呆板空洞,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引起生命的共鸣,因此效果甚微。市场上于是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比如现在盛行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引导学生从古人思想中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培养仁爱、诚信、友善、宽容、礼让等中华传统优良美德,以平衡乐观的心态迎对挑战、战胜困难,去实现人生的和谐、安宁与幸福。这不失为一种培养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方法,还可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乐于为学校和学生所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