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叔孙仲通

暑假除了支教,还可以做什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抢修襄渝铁路陕西段施工中,安康县共动员民兵5.3万人参战,他们与铁道兵部队、学生连、兄弟县民兵并肩战斗,团结协作,战胜成千上万次塌方,克服重重困难,至1973年9月18日全线接轨通车的3年中,完成遂道35座,桥梁41座,涵洞4000余米,路基土石方1000余万方,以及挡墙、护坡、排水沟、道碴、房建等任务,胜利完成襄渝铁路陕西段5761部队管区63公里的主要施工任务。 知 难 而 进 阳安铁路东段,西起镇巴县新渔坝,东至安康县城,全长120公里。安康县参战民兵为第一民兵师下辖的14个团、104个营、679个连、2403个排、6665个班,其中女民兵20030人,编为667个排、2041个班。上路民兵最多的1971年达92258人。1970年12月至1971年12月,全县民兵承担阳安铁路东段43公里正线路基、两个车站、 157座大小桥涵和7座桥梁的施工任务。
襄渝、阳安两条铁路安康县参战民兵最多为14.5万人,占当时全县民兵总数151591人(其中基干民兵83993人,普通民兵67604人)的96%,是同期全区10县参战民兵总数一半还多。为加强技术力量,全县还从水利等系统抽调专业技术骨干40余名,培训技术人员990人,其中土技员49人、测绘40人、砌工119人、石匠188人、铁匠46人、木工158人、炮手120人、篾匠150人、电工60人、风抢手60人。还修改工程14处,桥涵变更工点65处,节约水泥463吨、木材500立方米、钢筋20余吨、资金200余万元、劳力10万个。改烧木材为烧石炭,全县平均节约劳动力达7.000个以上。改革工具160件,提高工效1至10倍。
1970年寒冬,由民兵组成的筑路大军,顶风冒雪,爬山涉水,陆续进入工地。铁路沿线党政部门发动群众,掀起全面支援三线建设热潮。许多社员把好房让给民兵住,有些刚结婚的夫妇,腾出洞房住房,有的宁愿住牛棚。安乐公社超额腾出房屋510间,保证了2700名民兵住房。此外,半个月支垫资金3209元,木材30立方米,青竹、毛竹4300斤,麦草20万斤。
民兵上路时还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据1971年不完全统计,民兵自带工具30万件,配备用料3271立方米,架子车11910辆,其它工具133.8万件。五里区民强营罗发莲,将其父母的棺材料35根和建房木料16根,支持工地搭桥;大河营女排长李林珍,夫妇参战,孩子有病,弟弟不幸去世,坚持施工不回家。铁二团民兵张银元、龚如春,注意勤俭节约,利用休息时间扫水泥700余斤,炸药200余斤,拾木料5立方米,被评为“勤俭节约”标兵。永红团(叶坪)民兵排长王从秀,推迟婚期,弟弟参军,父亲病故不回家,坚守工作岗位。五里区建民营张全珍发现仓库失火,冲进库房,抱着正燃烧的炸药箱迅速转移,抢救了国家财产。铁二团加强连、排长,共产党员胡成选,为战友输血200毫升,仍坚持施工不休息。
新华公社是安康县最偏远的一个公社,全社只有5个大队,1497人,其中劳动力350人。1970年底民兵上三线后,留下人员苦战10天10夜,白天抓收种扫尾,为三线战士送粮1.5万斤,晒干菜5000多斤;晚上打着火把修造水田10亩。至1971年元月,全社上襄渝线106人,上阳安线季节民兵306人,是上级分配名额208名的两倍。全社群众当好三线后勤兵,田湾大队为三线准备木桶20多担,木盆数10个;二队熊统云一家无偿为三线打草鞋150双,带动全社户户打草鞋,支援三线民兵;田湾一队队长张前玉听说三线阵地缺锅、缺水瓢就把自家的献出来;新光大队社员张永贵听说三线缺蒸笼,就自带干粮,把自家的蒸笼送到工地;为方便三线战士生产生活,社、队、干部组成慰问团,把各种干菜、肉油、灶具、工具、火柴、辣子、油豆腐干等1800多斤的物资,步行200里送到工地,三线战士十分感动,决心加劲苦干,报答乡亲。 富坪、富强千余名师生主动上山割葛条8500斤,送到工地及时解决缺绳困难。 广大民兵奋战三线,不忘农业生产,他们针对农业生产季节的特点,合理分配任务,科学组织施工,在春、冬农闲时集中大批民兵上路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农忙时组织季节民兵参加生产,使之两不误,施工中注意及时抢修因施工毁坏的农田水利设施,利用工休、节假日就地支农,从而密切了关系,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
1971年“三秋”大忙时节,阳安线东段累计出动民兵、机关干部11223人次,挖红苕1890亩,拔黄豆182亩,种麦子、栽油菜1442亩,整地追肥45亩。送肥7万斤,送公粮13180斤,受到当地农民的广泛赞扬。 奋战在千里筑路工地的10万民兵大都是世代务农的庄稼汉,他们凭着对祖国的忠诚,对党的热爱,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去谱写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升华。

浩 气 当 歌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首始于20世纪50年代响遍全国的安康紫阳民歌,喊出了安康人民的豪迈,道出安康人民的志气。在三线建设的伟大战役中,安康民兵就是靠着这股意志与豪情,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战胜征程上的千难万险,在安康史册上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浩气长歌。
要在短短的3年时间修建这两条铁路,对于特资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新中国无疑是十分艰巨的。而且这两条干线经过的地区与蜀道天险极为相似,这里的地质情况复杂,存在着塌方、滑坡、溶洞、地下水、崩塌、泥石流等多种潜在危险因素,70%的桥、隧长度比例全国罕见,工程的困难程度不难想见。先期开工建设的5条公路,沿线爬高山、垮深谷、穿峭壁、越险滩,地势险峻,地质复杂,人烟稀少,交通极为困难。如恒紫路上的望河垭,渔紫路上的光棍梁,海拔1800-2000米,山高坡陡,气候恶劣,变化无常,有的地段两岸岩石直立,高达200米以上,中间是仅几尺宽的湍急河水,当地民谣称“抬头只见天一线,底头一看水如箭,两边怪石耸云霄,猿猴欲渡愁攀援。”
王忠定同志生前所在的一师四团四营十九连就参加了抢修恒紫路的艰巨施工。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大战三山五沟,征服了艰难险阻,战胜了马家山25000立方大塌方这个“拦路虎”,保证了全段“6.25”胜利通车。转战襄渝铁路后,这个连承担了开挖岚河隧道平行导的主攻任务,他们不怕牺牲,顽强作战,首创平行导月掘进157米的优异成绩,先后战胜了大小数百次塌方和一尺多深的地下水,在胜利完成1447米平道开挖后又以月进度91.3米的成绩夺得全团下导开挖的最高纪录。全连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12人荣立个人三等功,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69人加入共青团。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拥有54名女基干民兵的安康县民兵独立团“铁姑娘排”,平均年龄18岁,1969年冬建排后的两年中,连续参加重建安康八一水库、抢修安旬公路和修筑襄渝铁路3个战役,多次出席县、地、省和兰州军区“积代会”,被省革委会、省军区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70年7月从八一水库建设工地转战安旬公路后,奋战42天达到公路初通;1971年元月接受修筑襄渝铁路任务坚决要求进入隧道作业,她们克服生活、气候、技术等种种困难,迅速掌握各项技术,80%的人学会打风枪,工班进度由0.3米、0.6米提高到1.3米,赶上和超过兄弟连队进度。1971年她们提出“春节不回家,工地闹革命”的倡议得到几十万三线民兵的响应,推进了工程进度。转战襄渝线时,全排战士有车不坐,背着背包急行军几十里赶到旬阳县石砦坡,她们自己动手,筑地基、打土墙、砍木料,在一片光坡上自建房屋;在隧道内出碴时,有的姑娘因体弱劳累昏倒,醒来后又跑到工地干,在隧道施工中,她们打了5000多石眼,放了5000多炮,从未发生过事故。她们用自己的行动树起“半边天”的楷模,她们是名符其实的拥有铁 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力量的“铁姑娘排”。

青 春 无 悔

襄渝铁路陕西段险竣艰难至极,大量的破碎地表和变质岩,占据半路江山,处处危崖深切,沉积浸蚀断陷。泥石流、地下河、山体移动滑坡,隧道塌方冒顶,施工中危机四伏,到处险象环生。打通这条战备大动脉,需架桥梁117座,大小隧道177个,灌注上千条边坡地沟和涵洞,全线仅有9公里平面路基,线路穿云破雾,畏途艰险。尤其是全段4个最长最危险的隧道都在安康县境内。它们是岚河隧道,长3400米,号称襄渝线第一长隧;西沟梁隧道,长3100米,为襄渝线第二长隧;月河隧道,长2800米,襄渝线第四长隧;长枪岭隧道,列为襄渝线危隧之最。重大事故大多发生在襄渝铁路施工中,岚河区5块石隧道仅有1000多米长,由于地质复杂,在1972年的4-6月先后2次发生严重塌方,共夺去6名民兵的生命。三线建设期间,全县参战民兵共牺牲254人,其中襄渝铁路达221人,为阳安铁路的3倍,伤残2220人,其中襄渝铁路伤残1737人,阳安线(含恒紫路)为483人;重残108人,其襄渝铁路为73人,是阳安铁路的2倍。
民兵一师四团四营十九连三排副排长王忠定同志就是在抢修岚河隧道中英勇牺牲的。1971年5月15日凌晨,在岚河隧道的平行道内,王忠定和本排32名民兵正在紧张工作,3点左右,离王忠定135米的第5横道口汽油失火,隧道里的胶皮通风管、高压线和橡皮水管着火燃烧,放出大量有毒气体,浓烟滚滚,扑向正在工作面上施工的民兵。王忠定发现烟色异常,连忙通知正在施工的民兵,在情况万分紧急时,他临危不惧,竭尽全力指挥大家往外冲,12名民兵在他的指挥下迅速撤离,安全脱险,而王忠定等22名民兵(男民兵15名,女民兵6名,学生1名)未能撤出,被毒气烟熏窒息而死。王忠定,安康县向阳区(今石转)洪山公社前进大队第二生产队人,1965年入团,1969年参加抢修恒紫公路,1970年10月转到襄渝铁路施工。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满腔热情,脏活、重活、危险活他总是扑在前面,进洞总是第一个,撬危石、排险情他主动承担;出洞他走在最后,点炮、洗风枪他抢着干。他牺牲后,1971年12月被追认为中共党员,1972年10月,省军区为他追记一等功,他66岁的父亲擦干眼泪,又把他18岁的妹妹王忠菊送到王忠定生前所在连队去完成他未竞的事业,襄渝铁路参战民兵中迅速掀起“学习王忠定,修好襄渝线”的热潮。 独脚民兵尤邦才,在1971年的一次施工中右脚造成粉碎性骨折,从膝盖以下作了截肢手术,伤口刚一痊愈,就向党支部请战要工作。先在工地包炸药,从连队到工地,要过沟爬坡,他记不清摔了多少次,伤口痛得钻心,有时甚至是爬到工地上,依然和正常人一样上下班,完成任务,最后达到一天包药960多公斤,工效提高一倍半,荣立个人三等功。 五团一营的千余名民兵,全是由十几岁的城里娃组成。
1970年5月由城关镇领导带队,步行百余里赶到平头山,配合部队伐木、修路,充当开路先锋,从此,三线建设的千斤重担便落上他们那尚显柔嫩的肩头。他们睡的是稻草地铺,吃的大多是高粱、玉米和青稞面,定量不够常用无油水煮的萝卜、南瓜、干白菜充饥。参加罗家塘、新庄子隧道开挖3天一小战,5天一大战,隧道掘进,打边墙,出道碴,搅拌混凝土,几天几夜连轴转。一百斤的水泥,几十斤的大毛石、混凝土,男娃女娃一样扛;汗水、雨水、水泥、沙土混合在一起,浑身上下都是泥浆,整个成了泥人,就象能移动的兵马俑。战士哈金钟在一次施工中不幸被缆绳绞断三根手指头,5天后他带着刚愈合的伤又顽强地返回连队要求工作。当食堂采购员,一只手不能捆菜、上肩,他就用牙咬着捆,遇到大战苦战,连队风枪手不够,他立马顶上去,风枪猛烈震动,伤口破裂,泥水灌进伤口,他痛得昏倒在洞内,醒来后又继续战斗,因而荣立三等功。
5年艰苦岁月,五载青春年华,献给最壮丽的事业──国家建设,城关营的战士们无怨无悔。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钻研技术、提高工效在广大民兵中蔚然成风,王忠定同志生前在排里保管工具和材料,他极端负责,每一颗钉子,一只镙丝,一节导火索都十分爱惜,一次他发现一位战士往一个炮眼里多装3斤炸药,他硬是给抠出来包好留作下次再用;一天晚上清点工具时发现少了一辆架子车,他摸黑找了几里路,直到找回丢失的架子车他才休息。很多工地工具坏了自己修,缺乏木料上山砍,筐子不够自己编,没有机器土法干;茨沟民兵团承担一座中桥,万事俱备,就缺抽水机,为不影响工期,他们就肩挑人抬脸盆端,土法抽水一起上,日夜奋战不停歇,终于按时挖好基础,修成中桥。不少民兵学会了识图、勘测,仪器不够就用土法找平,在深挖高填时,作业面小,缺少工具,取土弃土全靠肩挑人背,他们研制出“土火车”、旱船、滑丝、翻斗车等运输工具,提高工效十几倍;在修筑桥涵中,为了解决缺乏木料问题,民兵战士发明出“土牛骑木马”、“土牛骑石头”和“土模预制拱圈”等施工技术,解决工作急需。
三线民兵的生活十分艰苦,住的岩石砭,四面透风,遇到频繁转移时常常是天当被、地当床,低头驱蛇虫,抬头看月亮。虽说是每人每月定量45斤,补助食油二两,但粗粮占60%,而且大多是高粱面、高粱米、红苕片,红苕片常有发霉变质的,高粱带皮,加工粗糙,陕南人本来就吃不惯,加之隧道温度高,湿度大,洞内硝烟很浓,对民兵身体有很大影响,洞内作业常有民兵因饿、病而晕倒,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拼着命去工作,力争铁路早日建成。 在长达5年的三线建设中,安康县参战民兵创造出无数个奇迹,涌现出成千上万可歌可泣的先进事亦和先进人物,他们是时代的功臣,人民的骄傲。
斗转星移,沦桑巨变,历史的车轮又把我们带入21世纪。追昔扶今,尽管气势恢宏的三线建设的政治、军事意义与当年决策者的初衷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它对全国铁路交通网络的科学布局,对处于贫困、封闭、落后状态的大西南、大西北的开发与带动,对四个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经历了三线建设战斗洗礼的广大军民的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积极探索精神的培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客观上为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创造了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形成西部大开发的第一波高潮。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卫视节目介绍修建襄渝线的三线学兵连
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杨锦麟先生亲自采访并主讲。节目以采访实景录放,本篇为文字实录:
     题目——走读大中华•血色青春•我在三线学兵连的故事  
     核心提示:1968年,中央决定紧急修建襄渝铁路,并征调中学生前往陕南参与铁路的修建工作。
     在当时艰苦恶劣的环境下,这些未满18周岁的年轻人用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投入到铁路的建设工作。
      几十年以后故地重游,回想起那段岁月,他们仍然激动地热泪盈眶。     解说:这里是陕西西安火车站,今天我们要跟随一个特殊的群体,一同踏上由西安开往安康的列车。这是一群有着相同人生经历的人,他们共同名字叫做三线学兵。(转录者注——这是一群由当年在紫阳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原铁道兵5810部队学兵19连、学兵女子20连、学兵61连的战士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他(她)们要随着凤凰卫视采访组一块重返连队驻地实地采访)  40多年前,他们的命运就从这里开始,这次旅程是要和他们一起,和当年支援三线建设,修建襄渝铁路的故地。而这一次回访,也是他们的一次回归之梦。  
      杨锦麟:我现在在西安火车站,我要和我身后这些同年的老朋友们,一块登上前往安康的列车。40年前西安有两万五千八百名的中学毕业生,他们响应当时的号召,怀着一腔热血到了安康,到了紫阳,去参与了重要的三线建设——襄渝铁路的建设。两年八个月的岁月,他们付出了青春和热血。40年前的这段历史,很多人也许都不为所知。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康,走进当年襄渝线这群学兵们他们战斗过的地方。
      我们现在就出发。  
      中央决定修建襄渝铁路 大批学生投身建设  
      解说:1968年,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两年,一代年轻人陷入青春的狂热之中。混乱的社会环境让1968年成为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以来惟一没有年度计划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中央却决定投入巨额资金,紧急命令铁道兵部队动工修建襄渝铁路。那时,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襄渝铁路被称作是由毛泽东亲自划出的一条红线。  
      杨锦麟:这个整条铁路的这个横穿是什么概念?  
      宁勇(三线学兵):整条铁路它是这样子:襄渝铁路所讲襄就是襄樊,从湖北襄阳樊城开始,穿过陕西境内,然后进入到当年的四川省重庆市简称渝,在陕西经过了三个县,中心是安康,然后紫阳,旬阳。  
      解说:说话的人叫宁勇今年56岁,40年前他还是西安市第27中学的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那时他的理想是当一名特种兵。  
      宁勇:当时最理想的未来的职业就是当兵参军,就是能够进部队,哪怕到部队喂猪了,这都能够穿上军装。因为解放军在文革期间,支左支农支工然后大联合,对整个稳定社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军人在老百姓的心目间的地位,也是非常高,所以我当时就非常想参军。  
      解说:当时来学校征兵的军代表,都一眼挑中了身高一米八、身体素质出众的宁勇,征兵的军人热情的问他的学习情况和家庭出身。可是当知道宁勇的家庭成份是地主或者富农时,就再没有露过面了。  
     宁勇:那个家庭里边,除了你父母,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姑姑姨姨、叔叔婶婶,舅舅甚至就是所有的旁系亲戚里边,都必须是贫下中农,都不能有任何问题,不能是地富反坏右,不能有海外关系,通通都不能有。  
      解说:从那儿以后,当特种兵的念头在宁勇的脑海里彻底灰飞烟灭。他逐渐把目光投向了文艺兵,当时好几个部队文工团也选中了他,宁勇也觉得当文艺兵应该对家庭出身没有那么苛刻。学校也为这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努力,给他争取到了一个征兵的体检名额。  
     宁勇:体验的那天太激动了,心里一直在猛跳,高兴得脑子那一阵子都几乎发涨,几次检查血压都超过,高压都超过130。那个年代不兴给钱,如果是今天的话,我可能倾其所有,把自己的所有钱财都会给进去了,我等大夫出去就把他写病例的那一页撕下来,到外边把手指头弄破流血,在它上面写“我要参军”,然后就把这个血书交给医生。医生说写血书也没用,我们给部队输送一定是合格人才。那个时候人还比较坚持原则的,原则性和人情放在一起的时候,在那个年代他可能就选择原则。    
     解说:宁勇告诉我们,即使当时那个医生开了红灯让他体检通过,他也当不了兵,因为第二天他就听说自己的政审也没有通过。那几天,这个不满16岁的少年,反复在校园里走来走去。  
     宁勇:特种兵不去我能想通,因为国家还是有政治要求的,文艺兵我都不能去了,当时我就在学校里边,晚上不睡觉,就在学校里边转啊转,很多老师都问我,你咋不休息啊,其实那个时候就是想不通。  
     解说:就在宁勇困惑的同时,随着中国三线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为加快建设进度,在几经讨论、权衡之后,襄渝铁路建设工程指挥部无奈之下,决定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从西安、咸阳、宝鸡等地,1969和1970两届中学毕业生中,组织一个特殊的铁路建设队伍,直接配属铁道兵中队管理,分两批前往襄渝铁路工地,从事施工的辅助工作。  
     宁勇:那些铁道兵来到学校里面选人。其实最初选的时候,人家是向陕西省要民工,就是希望能够像今天农民工一样,你得有农民工来配合部队来施工。当时在要人的时候,除了当地的民工参与以外,城市的知识青年每年都要下乡。我们陕西省有一个省委书记叫李瑞山,他突然就想到说,我能不能给你们一部分学生,最后部队答应说我们看一看。  
     解说:于是宁勇去西安的商厦,买了一块浆洗过的白手帕,他再一次打算用写血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强烈想去当铁道兵的诉求。  
     宁勇:因为我读书的时候,人家说写血书都是咬破手指头,然后写的血书,我就自己咬,因为这地方是指甲,咬的时候只有把这块肉咬下来才能行,你不把这块肉咬下来,它是绝对不会流血的。所以我现在怀疑,咬破手指写血书的时候,那是难度比较大的,一定要把肉咬下来才能写,所以我当时,我咬了两下没咬掉,也是在医院里面,找的刀片开的。  
      解说:宁勇在那块白手帕上用血写了三个字我要去,署名宁。他把这份血书亲手交到了军代表的手里,意外的看到军代表那里收了很多同学们送来要求去襄渝铁路的血书,宁勇的心情再一次沉重了起来。  
     宁勇:因为我个子比较大,在最后一排坐着也比较明显,所以他一眼看见我就说宁勇,第一个先把我名字叫上,我当时就非常高兴,站起来两个手举着喊毛主席万岁。因为这个时候自己就觉得,一个是愿望实现了,我想去的这个愿望实现了,还有一个就是觉得自己被尊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兵连长途跋涉到达陕南 参与铁路建设工作
      解说:1970年8月22日,西安市27中学的门口锣鼓喧天,由西安几个中学挑选出来的数百名学生,将要从这里乘卡车,前往他们日夜向往的三线。对于宁勇来说,这一天,注定是他终生难忘的一天。  
      杨锦麟:他既不是民工也不是军人,也不是军人,然后实际上他是个特殊的群体,特殊的群体基本上是应届毕业生,年龄都在初中毕业生,年龄都在16、17岁,未成年啊是吧,我们那时候就叫未成年了,但是我们下去了得干活了。  
      解说:那时襄渝铁路所经过的陕西南部地区,全部是高山深壑,学兵们的汽车走了三天,便没有了公路,要到达目的地只有靠他们的双腿,8月的陕南骄阳似火,走不到一会,汗水就会湿透学兵单薄的衣衫。  
      宁勇:想象中间那个修铁路,一定是一个火热的建筑工地,然后这边车水马龙,广播一边宣传着,然后大家鼓着劲在这个地方干,但是事实上呢到那的时候,你才知道啥都没有,就是大山,就是流水,然后一线天,有几间账篷。这些孩子其实没有走进过大山,大家都知道,陕西省不管是西安、宝鸡、咸阳、铜川,都是关中道,都是平原地区,根本没有接触过这么大的大山,而且走不出大山,没有这种感觉。  
      杨锦麟:一群未满18岁的年轻人,经过了千辛万苦的努力,争取当上了学兵进入了陕西秦岭的大山,这是个特殊的群体,当年从西安出发,满腔热血、满怀激情、充满着理想,他们究竟在这两年八个月,又遭遇了些什么?他们又面对些什么?跟着我们镜头,我们一起走进40年前的紫阳向阳沟。 
   
     襄渝铁路建设记忆:学兵张西城差点命丧汉江   
     解说:1968年襄渝铁路动工修建,此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经济尚在低谷之中,在机械化程度极低的情况下,80多万襄渝铁路的建设者们,凭着一股为国奉献的激情,用人力开山建桥。  
     杨锦麟:这批来自西安的学生娃们,这批学兵,给这座闭塞的小山城,带来一点清新的空气。在此之前这座山城的村民们,甚至不知道货币,也不知道任何货币交换的方式,他们只懂得以物易物。很多村民第一次看到了大卡车倍感新鲜,他们以为这大卡车,就是他们学兵们带来的牲口,这些村民们居然拼命给这些大卡车喂草,认为能拉那么多人的“牛”,应该要吃多少草才能喂得饱啊。  
      解说:地处陕川接壤的巴山北麓,虽属陕西,但南已与重庆城口、四川万源交界。虽说也有30多万人口,但几乎全散落在千山万水之间,安康山区道路不通,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便是汉江水路,而那时运送钢材和粮食,都要靠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们拉纤运送。  
      宁勇:拉船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根本不像尹相杰唱歌里那么幸福,拉船的时候,他是要求所有的纤夫,屁股朝天,脑袋冲地,这样的话你的重心就是往前,如果你要把头抬起来超过了屁股,艄公就认为你没出力,他就在后边喊,这个时候你必须把头低下去。  
      马怀平(三线学兵):因为这个旁边没有路,悬崖峭壁谈不上,但是就是说坡度、石子、沙滩,这个鞋拉一次船就要毁掉一双鞋,我记得我本人就拉船毁了两次鞋了,就没办法,我们在镇上买了草鞋,只要有拉船任务,我们就穿上草鞋拉。  
      解说:这群学兵当中,张西城就因为拉纤差点命丧汉江。  
      张西城(三线学兵):当时我带9班拉,也就是说给连队拉,走到快到连队的时候,水也比较急,再一个我们也比较饿,没有力气,船已经拉不动了,没办法。寒冬12月份的时候,我跳到水里拿身体扛着船走,这么一扛他们一使劲我就落空掉到水里了,当时我还不会游泳。  
      杨锦麟:你不会水还跳到水里头去?  
      张西城:那也不能把粮食糟蹋了呀。  
      解说: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当年不会游泳的张西城,跳进水里用身体顶着船,却发现自己开始往下沉,正当他在水里挣扎的时候,同学陈可民扔了纤绳就跳进了水里。  
      陈可民(三线学兵):我跑了十几米,刚好连冲带游的就到他跟前,距离他跟前大概有一米多的时候,我一把抓住他的时候,他马上就倒了,这时候我又倒了,他又抓住我,我们两个就是你拉我我拉你,坚持了有四五分钟,他还鼓励我。  
      张西城:那个时候思想非常单纯,觉得应该用毛泽东思想鼓励自己,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实际还往深水里走。  
      杨锦麟:不管用?  
      张西城:不管用。下面鹅卵石都是圆的都能看见,水也不深,有地方到这,完了我们俩都喝了好几口水。他倒了我拉他,我倒了他拉我。如果我们哪一个人同时倒下,可能两个人就全部牺牲了。  
      陈可民(三线学兵):当时我们两个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了大概有四五分钟。当然我也拼命地在挣扎他也在挣扎。这时候都很危险了,上边的同学们拿着那个绳子又给我们扔过来了。我的个子到这,可能高个子到这。我们两个拽着绳子就等於有救了,终于上岸了。 行进在艰难的采访路上
  (照片)
在学兵连战斗过的地方听故事

张西城(下站立者)陈可民(持红旗者)叙说当年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友被哑炮炸死 张西城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解说:在大伙的帮助下,陈可民和张西城捡回了性命。可危险不单单只存在於拉纤,那个年代机械化条件不高,由於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安全措施无法完全到位,工程用的人海战术,极艰难的施工条件,使每个学兵都冒着洞内缺氧、毒烟、粉尘、瓦斯爆炸,和随时塌方的危险施工。  
     学兵们告诉我们,为了早日打通大动脉冲,许多学兵进洞前都把遗书悄悄地写好藏好,随时准备献身。山洪暴发,齐腰深的洪水涌进了隧洞,他们照样在掌子面前坚持施工。随着掘进不断向洞内纵深发展,爆炸后的硝烟排不出去,一排人中毒昏倒,撤下来另一排人又冲上去。而学兵张西城也在隧道里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二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张西城:部队里一个叫罗阳英的同志当天本来他该休息,下午就到洞里来加班。我是第二班的来接班,要和他们交接班先要看看他们炮在什么地方。炸了以后会不会有哑炮。先要排除哑炮。正在看的过程中,一炮忽然响了,把罗阳英同志炸倒了。我正好在罗阳英的身后。如果没有他,我可能今天不能到这个现场。但罗阳英已经死掉了牺牲了,一条腿却找不着。  
     解说:怀着悲伤的情绪,张西城再一次走进了隧道寻找那个战友的另一条腿。  
     张西城:不是哑炮,是点了炮提前爆了。提前爆了以后人抬出来了已经牺牲了。他是我的战友一条腿不在了,我必须找到它,让我们的战友有一个全尸,所以我带着我的两个弟兄进了隧道。第一次进去烟雾非常大根本看不着。因为放炮的时候灯全部就炸坏了。第二次又进去,晚上一点多又再进去了,找到了罗阳英的一条腿。  
     解说:那天张西城抱着战友的那条腿满脸泪水的从洞的深处走了出来,整个班的弟兄都哭了。大家把尸体摆在一起,用水泥袋包起来把他埋掉了。那天晚上他们在战友的坟头哭了很久坐了很久,谁都没有说话,就那么静静的坐着。  
     学兵连生活状况简陋艰苦 工作量大伙食不足   
     杨锦麟:我们和19连这些老学兵老战士一起爬过了当年的那个斜坡。40年了这段斜坡没有任何的变化,但是康家沟这个隧道成了永远的一种记忆,永远的一种悸动。很多这些老学兵到了现场都情绪非常地激动,这900多米的隧道,这100多名的学兵战士和铁道兵和民兵营的战士用了两年的时间打通了它。在这里付出了他们的青春热血。甚至有些铁道兵在此献出了他们的生命。  
     而对於我们所有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在看了我们这次的走读节目以后,也许在你的记忆中也会有刻骨铭心的印象。 
     襄渝铁路这800多公里就是由无数人的青春和热血铺成的,这就是共和国大三线的建设者们,而在这建设者中间有一群年龄不满18岁的学兵战士,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名字——学兵连。  
     解说:由於表现突出又根正苗红,张西城作为三线优秀学兵曾经回西安市做过汇报,而这一次使他有机会回家看他的母亲。  
     张西城:一到驻地我就请假一个小时想赶快回家看看妈妈看看爸爸。谁知道刚走到路上突然看到我母亲了,两个人都眼睛发直,是不是真的。我母亲手里提的篮子掉到地下几秒钟都没有人说话。我就喊了一声妈,扑到我妈那。 
     解说:到了家他才知道自己的母亲得了食道癌。  
     张西城:这一次回家她病了回家。我母亲已经不行了做了手术,但是大面积转移,批了7天假,两天两夜我就守着母亲睡到她的旁边,照顾着她安慰着她。但我母亲只说你赶快回去,不要影响你的前途,不要影响你的工作,就撵我走但是她又舍不得我走。晚上太疲劳我睡着的时候,我母亲起来抱着我的胳膊狠狠咬了一口,她舍不得我走,她知道可能这和我最后的一次见面。  
     杨锦麟:这里是曾经是一排三班四班的驻地。老乡们现在也是在当年很简单营房的基础之上又搭起自己的房子。但是当年垒的墙,当年的水沟依然存在。为了营房的整洁,所有的这些战士们学兵们的衣服只能在这里阴乾,他们永远晒不了太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知道,这个房子也出现过很多的事故,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向阳沟。当年的学兵19连以及同样的学兵营地,是一个怎么样简陋和艰苦的状况。  
     也就是在这么极度地艰苦和简陋的情形之下,他们和所有的成年人一样每天要干繁重的活每天要干有8个小时以上或者左右强体力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一个目标也就是为了三线的建设,为了襄渝铁路的建设。  
     宁勇(三线学兵):只有这块地方最宽最长,是我们连的驻地,这条路就是我们过去的一条主路。这个路也是我们来了以后重新拿石板砌起来的。这个房子就是我们过去三班和四班住的房子。当时比这个矮,位置就是这个位置,面积也是这么大。跟这都一模一样,然后在这个操场上打篮球,做一些体育活动做一些游戏。它这个地方因为经常发水,所以这个石头就经常被推垮。  
发表于 2012-6-28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 叔孙仲通

好的、谢谢您。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叔孙仲通 于 2012-6-28 03:35 PM 编辑

学兵连用热血铸就襄渝铁路 谱写出无悔青春   
     解说:南瓜、玉米粥、咸菜,这些东西是学生的主食。有时候他们甚至吃?牲口用的豌豆瓣以及行军食品压缩菜。  
     张西城:当时按照部队的规定,每次吃饭前要唱歌。我们唱什么呢,原来唱的是语录歌比较长,什么下定决心呀,什么语录歌呀。最后大家饿得不行,哪个最短唱哪个,十几个人站一排唱:“要斗私批修、要斗私批修、要斗私批修”,但是十几双眼睛就看那个馍最大。一宣布解散,十几双手都抢最大的馍。实际上也是一个笑话,饿得不行了啊。  
     杨锦麟:一个馍一碗汤。汤是什么汤?  
     张西城:汤一般就是压缩菜的汤,压缩菜可能好多人没见过那个压缩菜,这么一捆压缩菜可以泡这么大一盆子菜。没法下咽但还要吃,否则没有体力不能干活,完不成任务。  
     解说:当时学兵每月工资28元钱,其中15元伙食费,每人每月定量45斤粮食,但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混乱让筹粮极为困难。襄渝铁路所经过的陕南地区,土地贫瘠地理偏僻,几十万建设大军忽然云集於此。更让粮食日益紧缺。好不容易部队给了学兵连一块猪肉,在炊事班工作的邬红鹰就用盐和花椒腌起来,把肉挂在房梁上。  
     邬红鹰(三线学兵):有一次我在整理库房。我出去采购完回来以后都要把库房整理一遍,看有没有什么东西放得不好,整理看有没有老鼠。结果发现地上放了一层青菜。菜叶上头有蛆在蠕动。我当时说蔬菜上怎么来蛆。粪浇过以后很快就耕下,不可能在上头而且还活着。就不由自主地头往上面一抬。呀!当时我那个头就一下子就给蒙了。一看那肉上头,蛆都爬满了直往下掉。我当时那个心情特别难受,想着慢慢地给大家吃,好不容易把这个肉腌起来为了让大家吃好。谁知把肉挂上去以后生虫生蛆了。  
      解说:当时这些还不满18岁的孩子们面对生了蛆的猪肉都吓哭了,又不舍得把猪肉扔了,他们找来了附近的村民大娘帮忙处理。  
      邬红鹰(三线学兵):我们当时就不敢看,因为那个蛆爬满了,最后还是找大妈给我们处理完了,然后也没吭声,给大家把这个肉做好吃了。我们就是觉得心里头膈应得慌,难以下咽。所以炊事班的人都没有吃。大家都哭得不像啥,总觉得特别对不起大家,因为让大家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吃生了蛆的肉。  
      解说:这件事让邬红鹰觉得自己实在对不起大家,为此懊恼了一辈子。事隔多年每当提起这件事情还是泪流满面。顶着饥饿,学兵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襄渝铁路的修建工程中去,当汗水溢出脊背的一刻,也正是他们日渐成熟的时候。  
      杨锦麟:40年之后也许我们很多年轻人在同样的年纪是很难承受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此超强度的这么一个体力的重活。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挺过来的,包括这些老学生兵们。他们一直为这段历史感到自豪,感到骄傲。他们有这样一个生死之交,患难之交的原因,就是他们曾经在这地方苦过累过。他们始终觉得自己实实在在地干了件十分正经的活。
     (节目结束)在西安市举行的学兵访谈会场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襄渝铁路最有特点的小站
汉水于飞龙 摄影
[img[/img]
安康紫阳县麻柳站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麻柳小站的邬家湾隧道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麻柳小站的何家湾隧道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树坡小站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树坡小站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树坡到巴山小站区间的铁路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襄渝线上的松树坡到巴山小站区间的铁路隧道。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小站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小站的黑水河铁路钢梁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小站对面的铁道兵烈士陵园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官渡小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2-4 01:52 , Processed in 0.0765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