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题纲: 1、请谈谈目前广州志愿者团体的资金及信用制度现状。 2、在您的贴子里反对“做义工,情操高!”“献爱心,人景仰!的宣传口号(但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是),您认为一个人参加义务工作最终得到的是什么呢?是否收获大于付出呢?请举一些例子。 3、你们每个月都在招募新人,有人留了下来,也有人离开了,能说说个中原由吗? 4、您强调志愿者只是一个平凡人,参与志愿者服务也是一件很平凡的事情,无须刻意拔高,尽管值得嘉许。志愿服务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您认同吗?您有何看法? 答: 1、 资金缺乏一直是广州志愿者团体发展的绊脚石,但不是关键。因为如果就算有大量资金支持,而没有好的项目,没有好的监督公示机制,到头来只会导致志愿团体的公信力下降。所以,解决资金问题应该不是一个志愿团体首要问题,志愿团体的首要解决问题是低成本开展各类关怀弱势群体的公益活动,这个低成本可以通过收取会员会费、或者参加活动的义工会员AA承担来解决。当各类的公益慈善活动开展起来了,慈善团体的公信力建立起来,得到广罗大众的认同、支持,资金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慈善团体可以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接受国家金和民众监督下接受社会捐赠或者向国内、国外的基金会申请资金。目前很多志愿者组织以没有资金为由觉得很难开展公益活动,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没有鸡就没有蛋,没有蛋也没有鸡,我们总需要利用手头仅有的一点资源,低成本地创造“鸡”或者“蛋”。 关于信用度,我想讲的是信用度和公信力对一个志愿者组织很重要,如果这两样东西不建立起来,志愿者组织举步艰难。而这些东西的建立都构筑在基层志愿活动的开展和志愿者管理,而这两项工作需要管理人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信用度可以通过会员之间的传播,可以通过自办刊物传播,可以通过机构每年的年报传播。。。。。。机构的每一个行动,都在传播着信用度,每一个接触到志愿者组织的人都会给这个志愿者组织的信用度打分,当这个机构实实在在地做好一些事情,就会得到旁人的认同,提高信用度。 2、 其实每一个人做义工的的动机都是很复杂的,光是把义工树立成一个单一思想,全心全意为别人的人物形象,外人难以理解。很多人抱着认识朋友,接触社会的目的来做义工,我们觉得都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们的目的和需求。既达到义工的需求,也使有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这就是一个志愿者组织应该做的事情。把义工群体特殊化,把义工形象拨高,不利于义工事业的推广,普通市民无法理解义工的嵩高行为,更加不会参与到义工工作当中,那义工光是靠1-2个英雄人物担当,千千万万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就较难得到帮助。 一个人参与到义工工作里面,最终得到的和收获的取决于当事者的行动和他自己的感悟。很多资深的义工坚持下来,感觉做义工所收获到的东西远远大于所付出的东西。好像认识了很多真挚的朋友,自己的个人组织策划能力得到发挥和提高,每日都有一种充实的感觉,学会感恩乐观地面对生活,受到挫折也不会感到灰心。这一个人的处事能力,工作能力,领悟能力,交际能力都可以通过参与义工工作得以提高。最主要是自己内心的精神满足,乐观开心地生活。 3、每一个人参与义工的动机是复杂的,离开义工工作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我们无法确保每一个义工可以长期坚持做一份无报酬的工作,但我们应该感激每一位为有需要帮助的人士提供过无偿帮助的义工。离开的原因很复杂,有工作的原因,有学习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也有管理的原因,志愿者觉得另外一样工作比做义工重要,他就有可能选择离开,志愿者觉得志愿机构的管理不完善,他也可能选择离开。又有些志愿者体验过志愿服务,觉得没有什么新鲜了,也会选择离开。就如我们尊重每一个带着不同目的来参加义工服务的朋友一样,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一个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的志愿者。我们需要反思的只是:我们应该怎样提高我们的管理工作,减少因为我们的管理不完善而离开的志愿者。 4、我们一直希望每一个市民可以做到参与志愿服务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好像有人空闲的时间喜欢看电影,喜欢逛街,喜欢去卡拉ok。这些是他们生活方式的选择,我希望做义工也可以成为广州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空闲的时间,就上网报名参与义工服务,参加完义工服务之后,就继续投入自己的个人工作生活当中,把做义工当成一种习惯。我想,只有当这种义工文化得到广大广州市民的认同之后,我们社会上众多的弱势群体就会得到更广泛的人性化关怀,我们生活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