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38|回复: 3

[转帖]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谈谈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度

 

(一)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曾有感于当时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而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台上鲁迅郭沫若说书演义,座中琼瑶梁羽生谈爱说情。”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独自演说的过程,教师虽是感情充沛,不免精彩,但却往往唱的是独角戏,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戏份,教师始终采用的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去看、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兼“主角”,而学生则只是充当“配角”、“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的角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低得可怜。这样的课堂教学哪里还会有生气和乐趣可言呢?难怪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唇干舌燥,而学生却是天马行空想着课堂外的事情,做其他事情,甚至打瞌睡,这样的课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此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也将是可想而知了。这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得以改变,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学生原有的课堂地位。

(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新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的课堂一改传统的单一的师生互动,它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主要的也是更多的是增加了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戏”少了,学生的“戏”多了。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一问到底的弊病,而是讲得少,讲得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开展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取长补短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学生的角色有了改观,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是学生。

(三)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而这些情况恰恰又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合作学习小组内组员间的不平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者,只是充当“听众”,坐在那里静听,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听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0款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满足于一两个学生的发展,而应使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才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所在。

要改变这种组内成员间的不平衡现象,就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一定的分工,如“主持人”(具体全面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记录员”(专门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尤其是小组对讨论问题所持的观点、结果形成书面文字)、“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位组员都完成学习任务,并检查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和“汇报员”(主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中进行汇报)等。明确地分工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有责任感,人人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绝不是“配角”或“听众”。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是轮流交换,从而促使小组成员间的角色互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时难以激起学生的研讨激情。由于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更多地考虑的是课堂教学进度或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设计问题,而学生偏偏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有时虽然也是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但其缺乏普遍性,因而也就很难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了。有时教师安排学生讨论的时间太少也会导致学生兴趣难以激活现象。缺乏激情和生气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调动。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把握好应有的契机。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预知学生可能提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及时导入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探讨问题,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在教上《孔乙己》一文时,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突破口,同时又是该篇课文的难点。作者鲁迅是一位大家早已熟知的大文豪,他将“大约”和“的确”同时置于一句中,这是不是很矛盾?“大约”指的是什么?“的确”又指的是什么?教师从这里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也激起学生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探索。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才会相互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会出现争论,再在争论中形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小组学习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每学习一篇新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进行预习,通过学生自我预习,从中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小组合作学习的主持人。小组主持人对小组成员所交的问题进行汇总后,组织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对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进行学习、解决,然后找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教师。如果小组提出的问题在班级中带有普遍性,教师则进行启发、引导全班所有学习小组再作探讨,如果只是个别小组的问题,教师则对该小组进行启发、引导,无需在全班各学习小组中展开了。独立思考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的问题,大多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因此开展小组讨论也就有热情。

另外,必须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合作学习并非只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因为热烈的课堂气氛并非都是有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是否能学到知识,培养应有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必须考虑某篇课文是否有讨论的必要,某一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所讨论的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阅读文本的亮点。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学生学习和能力现状,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思维。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人民教育》 2000年第10期)

3、《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王坦)(刊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4、《浅论合作学习的不足及其改进》(《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8期)

发表于 2007-5-7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传说中的

发表于 2007-5-2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7-5-26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让我们学做老师了?应该叫我们怎么和他们沟通嘛[em05][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1 16:15 , Processed in 0.0687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