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81|回复: 6

麦田少年社 | 拍照去村小:乡村学校观察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2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乡村学校观察

---拍照去村小

图片1.jpg

拍照又去村小啦!这次去的是贵州的几所村级小学,这些小学都是位于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孩子几乎都是少数民族。

岔河小学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镇原县清溪镇,是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在贵州一些山区村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学校的老师清一色的都是男性。早些时候,我与贵州台江县的一名特岗老师在聊到学校老师构成这个话题的时候,老师对学校没有女老师这个事情感到很愤慨。我起初仅仅以为是个例,后来慢慢发现,好多学校都是如此,包括我们在贵州镇远新建设的麦田少年社项目点岔河小学也是这样。姑且先不讨论一个学校,仅仅只有一帮男老师是否会有利于留守儿童占了学校大片江山的成长,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在和老师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信息,这些没有女老师的学校大多有着这样的属性与特征:都位于大山深处、学校基础建设薄弱等。留不住女老师的原因也可以归纳为几点:条件艰苦、远离城镇、工资不算高和工作比较辛苦等等。在和校长和老师的访谈中,老师也表示了,每年都会招一些新的老师进学校,也会有一些女老师,但是女老师都呆不长,有的是来了没多久就调走了,调到镇上的学校,有的是觉得太苦了,直接不要工作,辞职不干了。这种单一性别教师现象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以我们在广东的项目点为例,我们在做访谈的时候,通常让当地的女性教师是作为一个比较中坚的力量在乡村教育的工作中发挥比较重要的一个角色。而在黔东南,男老师承担起了教育耕耘的实践工作。

这次造访的岔河小学,是前段时间论坛麦友投票建设的一个麦田少年社项目点学校,学校离县城大概有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并且有一段山路正在修,车辆没有办法直接抵达,需要徒步抵达学校。学校并没有多大,一栋老旧的一层楼的教学楼和一栋稍微新一些的两层教学楼。根据带着我们一同前往的合作方黔东南青鸟助学会的志愿者介绍,老旧的教学楼还是他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来学校上课帮着学校背着砖修的,志愿者年龄大概在35岁左右。在与学校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学校目前只有7名老师,都是男性。除了个别老师之外,基本上都是镇远县城的人,一名外县的老师基本一个学期才回一次家,周末也在学校呆着,问及原因也是想省一些钱。

由于资源的匮乏,学校之前并没有太多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和玩具,少年社的进入帮助学校提升了一些硬件上的支持。也让我们能有机会和这些老师有一个了解,对于我们来说,硬件的建设只是深度助学的第一步,后面如何和学校一起提升教学能力,才是我们需要努力去探索和实践的。

图片2.jpg

根据合作方的介绍,岔河小学的少年社是在物资到齐后,志愿者花了2天的时间装修和整理出来的,崭新的教室也给孩子带去了许多欢乐和不一样的体验。在与老师的访谈中,老师也向我们诉说了目前对于他们来说教育的难点---家庭教育缺失。也希望新的图书和电视能给当地的留守孩子带去一些新的,不一样的陪伴。

最近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不公,从最初的硬件差距开始逐步拉小。而软件配置却在不断的增大。影响乡村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家庭教育缺失2、老师缺少。硬件的支持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似乎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这次的村小走访,走到的每一个学校,都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缺老师。学校正常的教学安排都因为老师缺少而显得力不从心,老师的时间都被大量的课时、批改和备课占满着。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老师如何实现教育创新?如何尝试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

图片3.jpg

(孩子在新建的少年社内玩耍)

在黔东南从江县,大歹村小位于离县城30公里左右的大山深处。大歹村是一个苗族村落,而且还是比较原始的黑苗。村里的孩子都统一穿着苗族传统的衣服,一眼望去,还以为是学校的校服。

图片5.jpg

破旧的学校仅有80多名孩子,3个老师,并且都不是有编制的老师。全校仅有1—3年级。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村小的女生特别少,多数都是男孩子。在去村子的路上,也可以看到放牛的孩子基本都是女生,而且年龄也不算大。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才了解到因为大歹村比较原始,村民不认为读书有什么用处,所以多数女孩子到了适龄年龄也并没有被父母送去读书,而是留在家里干一些简单的农活和学习制作蜡染布和刺绣。

这所学校近期曝光度很高,源于一个事件。学校原本有3名老师,1名校长和2名代课老师,其中一名代课老师也是校长的妻子,今年10月的时候,校长突然患病,被送到广西去治疗,作为妻子的代课老师也跟着校长一起去了广西,学校也就只剩下了一名代课老师。这名代课老师也是大歹村的村民,代的是三年级的课,因为老师的学历也仅仅是小学三年级。一个学校,过了半个学期,居然只有一个老师,而当地的教育部门也没有任何的动作,让人很匪夷所思。在当地志愿者的号召下,引发了媒体的关注,教育部门和一些NGO组织也很快为学校补充了2名老师。

大歹村小的事件似乎暂时告了段落,这背后还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特别是学校老师说,特别希望学校能是完小,这样4、5、6年级的孩子都不会辍学。这背后也有一个让人很困惑的故事。早些年的时候,学校还是完全小学,不知道什么原因,教育局让学校的3、4、5和6年级搬去中心校,中心校离村小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孩子们搬去以后并不习惯,就开始陆续的跑回来,辍学就此产生。村小的校长在身体好的时候,很想把后面的年级都开展起来,可是因为没有资金聘请老师,最后东拼西凑找了一些钱,校长自己补了一些聘请了一名代课老师回来开设3年级的课程。我们不禁要思考,现行的制度下,我们的教育到底问题是什么?我们在谈深度助学,怎么才是深度助学?是回归到孩子的基本的需求?还是在温饱尚未有着落的时候就百花齐放?或者因地制宜的解决一些问题,而问题的本身就围绕着教育。

后记:

每次去走访学校,总会痛并快乐着。为什么呢?你可以看到孩子天真无邪的面孔,也可以看到老师辛勤的背影。可是,你也会散发出无力感。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学校还是那个学校,老师还是那个老师,可是教育的差距却在不断的拉大。资源的匮乏已经从硬件开始转变到了软件,而软件的匮乏才是真正让人担忧的。

发表于 2014-12-23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录真的很详细,就是有些图片得躺着才能看,沙发无所谓,躺着看图起。
发表于 2015-1-20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触很深、以前也想过是否要去支援西部、但是后来还是放弃了、怕自己坚持不下来而给孩子带来不便、
支教不是想去就去、也不是任你去体验生活的、哎、想想自己之前的想法、甚是幼稚啊、
发表于 2016-3-2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歹村那段很震撼。确实,很多贫困的地方都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前去一个城中村做志愿者,有些孩子的父母言语中就透露着对志愿者的不屑,他们认为外界的人没有必要去干涉他们的事情,并且不觉得需要给孩子配备一定的教学资源。活着就是为了以后工作,赚钱。想想也是悲哀。。。
发表于 2016-6-14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也到过一个村小,只有三个年级,还有一个学前班,全校只有二十多个学生,百分之九十都是留守儿童,三个老师也是差不多到了退休年龄的男老师,有一个老师戴的眼镜看起来历史久远,其中一边耳架已经断掉,他用铁线捆着也用了好多年。。。当时去的时候还是泥巴路,听过说去年的时候已经铺上了水泥路。。但愿越来越好。
发表于 2016-6-27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ife-Sona 发表于 2016-3-25 09:57
大歹村那段很震撼。确实,很多贫困的地方都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前去一个城中村做志愿者,有些孩子的 ...

面对这样的事实,非常的难过。但也有遇到时间久了,这种观念的家长慢慢认可志愿者,慢慢改变关于孩子教育的想法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
发表于 2016-6-28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照片上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5-1-18 18:07 , Processed in 0.0893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