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495|回复: 15

「转发」莫把小资情调当佛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4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莫把“小资情调”当佛法  
——作者:仁宏

我的一个朋友学佛有一段时间了,她很热心,到各种公益团体去做义工,也经常参加一些佛学夏令营之类的活动,她说她很喜欢那种“安详”“自在”的感觉。 但有一次,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不平事,突然间就火冒三丈,差点把房顶掀了。这时我笑着对她说:“你的那些‘安详’‘自在’,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你那不是佛法,是‘小资情调’。”

这里的“小资”,并不是指一个社会阶层,而是指现在一些学佛人的生活状态——在生活上衣食无忧、不必为养家糊口而奔命;也没有什么病痛,安闲自在,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生活”。他们一般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同时也很有文化,了解一些佛法,能吟诵出“春有百花秋有月”的诗句,也能引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来和别人辩论。在生活中,他们有一些感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具有“奉献”“博爱”“分享”等等理念,偶尔也有“安详”“自在”“空灵”的觉受。他们也许认为——“这就是佛法”。

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佛法呢?

佛法在世间会变幻出不同的相貌,但其内在核心是不变的,那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的智慧,这三者是区别佛法与世间法、佛法与外道的标准。那么,到底是不是佛法,如果用以上标准来扪心自问,答案自然就会水落石出。

除此之外,佛法与“小资情调”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佛法所带来的安详、自在是建立在无我智慧基础上的,因此是真实的、坚固的,是能经受得住外境考验的;而“小资情调”则不然,“小资情调”的核心还是一个“我”,只不过是凭借修习世间善法所得来的福报,将外界对于这个“我”的侵犯暂时地屏蔽掉了,因而保持了一种“安详”的表象;但假如这个“我”真的受到了侵犯,就依然会如火山爆发一般的不可收拾,因此,在真实的生活面前,这种所谓的“安详”是不堪一击的。佛陀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可以做到如如不动,而我们呢,哪怕一个打火机的小火苗碰到手指,恐怕也会哇哇大叫,这时还能“安详”“自在”吗?

明朝末年的憨山大师,早年在五台山打坐时得到了一些境界,就自认为“证悟”了。后来他被人陷害、充军流放岭南,其间经历了种种苦难艰险,而就在这九死一生之中,他才发觉他原先所“证悟”的那些东西仅仅是浮光掠影,丝毫派不上用场。于是,他开始了铭心刻骨的反省,继而在修行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憨山大师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到,他非常感谢这一段苦难的经历,这段经历就好像天地间巨大的钳锤,将他内心中蕴藏的我执烦恼锤打得一干二净,使他获益匪浅。

纵观古今高僧大德,几乎每个都是具足刚骨的硬汉,有着斩钉截铁的性格。“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他们的洒脱、自在,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艰苦磨砺之后展现出来的智慧,绝非轻轻飘飘、浮浮泛泛所能得到的,否则,那所谓的“洒脱自在”仅仅是古人所呵斥的“软暖习气”而已。

当今,在社会上流行的“心灵感悟”类书籍中,有很多就是这种“小资情调”,疲惫的现代人也许需要这些“心灵的滋补品”。但是,这也可能是心灵的麻醉剂,因为当暴风骤雨真正来临的时候,这些真的管用吗?世间善法本来也是好事,可是世间善法一旦披上了“佛法”的外衣而混淆视听,对众生的危害恐怕要远远超过杀、盗、淫、妄等等恶法。 品茶赏月也可能开悟,但绝不能说品茶赏月就是禅;佛法不离日常生活,但也绝不能说日常生活就是佛法。

古德警示过:“心术在毫厘之辨”。所作所为,究竟是把佛法融入生活,还是把佛法退变为世间法,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无法逃避的、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理,我们麦田也不能把“小资情调”当成至高无上的东西哦
与大家共勉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理,我们麦田也不能把“小资情调”当成至高无上的东西哦
与大家共勉
发表于 2013-5-14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把佛法中的智慧,融会贯通在现实生活里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风中麦浪

其实佛法是一种说法我更愿意理解为生活的智慧
它在佛教叫佛法
在生活中或许叫通透
道教中应该也有自己的说法
在基督教中叫做什么?
   
其实它叫什么不重要,对吧
而是一种态度和一种心境
发表于 2013-5-14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lz网络不是很给力啊

能把“麦田”当成小资情调吗?
发表于 2013-5-14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练不到位呀
发表于 2013-5-14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是一种大智慧,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同时也可以说佛法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哲学,她不能给你任何庇佑,但她会教给你做人的道理。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到,福已远离。
发表于 2013-5-14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太太高深了,我这凡夫俗子不是好懂呢,不过很有学头,我理解的就是对生活中一切事物的态度吧?只要做到与世无争那应该是就是佛法无边了吧?因为人世间应该是永远没有对错之分。喃唔喔咪陀佛。
发表于 2013-5-15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没想过同样表象下的两种真实心境呢,受教。
发表于 2013-5-16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佛法(学)也只是一零半爪的,从接触到的人,到看到的文章,理解:佛学是源于慈悲,归于寂静。有自己一套完备的哲学理论体系。

公益的核心内容是志愿服务,源于互助,它像是许多信仰一样,在人的内心是能找到根据。这个依据的核心之一,就是恻隐之心。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缺少互助的个人与思想,但真正把他理论化、组织化是在近代。许多人说志愿服务源于欧美,就是以十九世纪以宗教服务衍伸出来社会互助组织的兴起定义的。

小资情调,这个没有研究,大略不是好的称谓。潜台词上应该是注重表象,缺乏力量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看志愿服务的定义,就能理解,他不是表象上的东西,在人的内心里能找到生而有之的同情之心作为依据的,这种最简单的人性里的关怀,是以帮助别人为手段,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快乐。这也是许多志愿服务的载体-公益组织在明确自己使命的时候,所依托和需要追求的。

在二百年左右的时间,人们丰富了“帮助别人”的手段,公益组织引入科学的现代管理思想,以更好完成“帮助别人"这件事情,这种不断完善的,基于理性的,科学的态度促进的公益组织的发展,使得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这也正是志愿服务有力量的表现之一。

我们再看佛法、小资情调、志愿服务,如果非要拿他们做比较,只能向人生的态度上去靠了。
佛法是一种向后看人生的态度,有着超脱厌离的意味;志愿服务则会更加积极些,在以“帮助别人”中慰藉心灵,在目的与理想中找到一种平衡;小资情调则比较难说了,恐怕也没有人真的把他当做一种人生态度,没有内在根据的胡思乱想,谈不上什么人生态度。
发表于 2013-5-16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北北


    共勉~~
发表于 2013-5-16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我就一凡人
发表于 2013-5-16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它佛法  还是小资   只要肯做公益   诚心诚意做公益    实实在在做慈善    说他(她)是菩萨也不为过
发表于 2013-5-16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坦然的心态,发自内心地做着公益
发表于 2013-5-17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佛法(学)也只是一零半爪的,从接触到的人,到看到的文章,理解:佛学是源于慈悲,归于寂静。有自己一 ...
温柔的驴子 发表于 2013-5-16 13:01



  呵呵,赞同你的说法呢~~~  
   勿以恶心辨人,勿以恶语伤人,勿以凡夫之心揣磨圣人!
   
   谁小资情调啊?有么?在麦田?没看到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29 20:36 , Processed in 0.0772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