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35|回复: 8

义工开设人文讲坛探讨:对弱势群体物质救助,对中产以上智力扶持(外三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2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叔孙仲通 于 2012-12-13 11:09 编辑

探讨一:对弱势群体物质救助,对中产以上智力扶持

义工队伍一般发展时间不长,资源和能力有限。开展得最多的项目是慈善救助。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弱势群体,常见的实施方式是物质救助。义工组织和广大市民主要的联系纽带也是物质捐赠等献爱心活动。愿意献爱心、对义工组织了解并信任、愿意捐钱捐物的市民比例一般不会非常之高。我们义工组织怎么样才能让更多市民关注公益、了解义工,将来参与到义工活动中来呢?我们拿什么来吸引他们,用什么作纽带作媒介和广大市民打成一片呢?通过什么途径和本地精英阶层对话,吸引各界精英参与公益呢?

这些年全国各地的义工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少成功的实践。如“多背一公斤”旅游户外结合助学,再如组织网民带孩子下乡体验生活。这些是以业余爱好和子女教育做纽带,的确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到公益中来。开办人文讲坛,则可望以文化为纽带,促成各行业各阶层市民的深入交流,相信也能吸引到不少精英。

开办人文讲座,给广大市民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义工和市民之间、不同行业阶层人士之间形成同学同修关系,不仅利于阶层交融、社会和谐,利于形成读书向学的良性风气,也有利于吸引不同市民参与公益,促成各方面多层次的的公益资源良性对接,优化配置。公益应是物质救助和智力扶持相结合;义工组织既能扶贫济困、对弱势群体作物质救助,又能借花献佛、对中产以上予以智力扶持。这样市民包括精英群体谁都会感谢义工。能为所在城市、社区创造机会请到名人名家莅临讲学,社会上对义工必然刮目相看,义工群体的社会形象必将得到提升,和政商学各界精英群体直接对话、合作的渠道也会越来越多。

人文讲座可以从不定期逐渐过渡到定期开展。以讲坛为依托,也可以逐渐开展其他文化活动,如公益展览、文化下乡、非遗传承展示、民乐课堂、乡土文化沙龙等。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2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目设想:开设人文讲坛,把义工变成学习型组织
http://bbs2.mowo.cn/thread-127278-1-1.html
发表于 2012-12-12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把义工变成学习型组织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叔孙仲通 于 2012-12-13 11:10 编辑

其二:义工组织和主讲人的角色定位

开办人文讲坛,义工组织首先是一个联络平台,是讲座信息的接收站和中转站。为所在城市和社区争取讲座机会,为市民传送文化大餐。

义工组织作为联络平台有着显著的优势。首先,义工组织是开放性的民间组织,大多由网络团队发展而成,具有广泛的信息来源和外联经验。其次,义工来自不同的行业领域,各人知识背景不同,兴趣圈子不同,义工组织具备综合性信息优势。不同主题的讲座可以通过义工和本地相应的兴趣圈子顺利对接。有多个不同领域公益组织的城市,如建立联合信息平台,信息来源当更为多元、全面。

讲座面向义工,也面向其他市民。可以由义工组织主办,更可以介绍给学校、企业、机关、社区主办而由义工协办,主办单位轮换而协办单位不变。讲坛可用本地的特色文化符号和文化名人命名。

主讲人的角色定位为文化义工。可以给予部分交通住宿补助,但讲座本身是不能收取报酬的,甚至用餐也可考虑AA制。这一点应该成为基本原则和通行惯例。兼济天下是读书人的天职,义工组织给了他们接触基层、知行合一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施展所长直接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也有助于使他们的学术研究更接地气,切合国家社会的现实需要。合作双方是互利关系,双方都应有义务服务的精神。

充当文化义工,义务为市民服务,也是知识群体形象自救的机会,有助于促进知识群体责任形象的回归。

讲坛应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突出公益性和文化品格,学术性、思想性、普及性、实用性相结合,强调知行并重、大众参与、文化传承,涵养文明祥和的精神风貌,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禁忌话题严格禁止。打着公益招牌而捎带商业推销的讲座坚决拒之门外。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三:人文讲坛与义工组织内部建设

现在许多地方义工组织还在初级发展阶段,许多活动是应急救灾型的,开展什么活动也经常是少数带头人发起。不同义工兴趣点和关注点不同,如志不在此,未必会十分投入。表面上看起来组织规模不小,但内部凝聚力可能有限。这个问题的解决,和义工组织的专业化息息相关。必须充分发挥不同义工个体和不同义工小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开办人文讲坛,义工形成不同的兴趣小组,有助于义工服务走向多元化、专业化、深入化,也有助于优化义工组织的能量结构,增强内部凝聚力。

理想的状态,义工组织内部应该是同不妨异、异不害同的。在义工组织之内,大家都是来献爱心的,这是一同。但大家对不同项目关注点关注度不同,当义工动机不同,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专长不同。这是同中有异,异可能妨同,影响具体做事的凝聚力。通过参与讲座,无论是交友,还是学习,个人的兴趣、爱好、偏向、交友意向得到伸展,形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可以开辟适合各人兴趣点关注点的新项目新领域,使义工服务走向多元化专业化。从事这些新项目新领域的工作,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应都有提高。这是集小异为小同,集众小异而成众小同。然后集众小同成就一大同,不同项目共同支撑成就整个义工组织或者义工群体。

走向多元化专业化,形成不同的专业项目和团队,并不会削弱义工组织的凝聚力,相反应有助于增强凝聚力。第一,有了学习交友的机会,义工对团队就更有归属感。第二,兴趣点、关注点、专长不同的义工,在组织内有了自己的发挥余地和锻炼机会,对组织本身应会更加认同。第三,专业小组内部更有凝聚力,小组负责人责任更为明确,召集活动也会更有效率。义工组织总体的大规模活动,因为有小组召集人各司其职,不同小组责任分工,活动应也更容易开展。将来即使有专业小组从组织中独立自成一家,大家只要有互相融通的理念,就可以形散神不散,重大活动照样能互相呼应,协力合作,甚至协作得更好。

新的兴趣小组的形成,对义工组织培养领袖人才也有重要意义。新开拓的公益领域或公益项目,让新人、年轻人牵头去做,让他们有独当一面的锻炼机会,将来成长起来就可能是帅才。

开办人文讲坛,让本组织走向多元化专业化,对加强和不同性质兄弟公益组织的沟通交流,开展互惠合作,也将产生积极作用。比如慈善类义工和文化教育环保等领域义工,具体工作交集不多。但是具体到不同组织的个体义工或者兴趣小群体,不同组织就可以有很多的交集。人文讲座面向所有兄弟组织开放,向市民开放,更给了个体义工或兴趣小组交流融通的机会。慈善类义工可以关注文化、生态,教育类义工也可以关注慈善、敬老、助残,资源共享,互惠合作,发展空间必然更大。

公益组织的发展,必然是思想力结合行动力。义工文化素养的提高,必然会对公益界的思想力建设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四:师资来源及讲座筹备问题

不同项目的公益组织结合起来就可以解决一部分师资。文化、生态、教育等类别的公益机构中文化人很多,讲专业他们可以是现成的老师。慈善义工中的专才也可以走上讲台。其余如高校、文联、品质媒体、其他文化社团等,都可以是师资的重要来源。本地的杰出人士,身在外地的乡贤,也都可以是讲座邀请的对象。将来各地人文讲坛普遍兴起,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网站或网站专区,各地资源共享,巡回开讲。

在中小城市,讲座之前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预热,通过网站及媒体等积极宣传,让潜在的听众熟悉讲座主题,了解主讲人的学术背景和基本观点。义工们需要和本地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圈子接触,加深和他们的交流,了解本地的文化需求,将讲座信息迅速传递给不同的兴趣圈子,方便大家及时参与讲座。

讲座的花费,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可共同分担。能争取企业赞助最好。一场就算五百块,一年每周一次五十场,也不过两万五千元。这钱不多。捐这些钱树立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对企业来说是很值得的,对提升企业的文化形象也会产生良好的作用。高瞻远瞩的企业家应该会认识到赞助人文论坛的价值。
发表于 2012-12-14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衣 于 2012-12-14 13:52 编辑

支持叔孙仲通的理念,不谋而合,东营团队已经加入东营当地社会服务大讲堂参与学习。
http://bbs2.mowo.cn/thread-126298-1-1.html(12楼)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发表于 2012-12-15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飘过,回望中神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叔孙仲通的理念,不谋而合,东营团队已经加入东营当地社会服务大讲堂参与学习。
(12楼)
士不可以不 ...
青衣 发表于 2012-12-14 12:22



    看到了,谢谢。期待东营麦友早日探索出可以推广的经验,此事能推开,意义可能极为深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5-1-22 13:00 , Processed in 0.0698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