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温柔的驴子

路有拾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驴兄,您老这是失眠的节奏啊。。。。
折啊 发表于 2013-10-24 15:51


实际情况是老是睡不醒,正常情况,不抽疯的话,不会失眠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我一直都很欣赏你驴子,有股子倔劲!还很有才气,你这一篇不知道是长篇还是短片的文字倒是很像很像你 ...
麦文 发表于 2013-10-28 18:31



大姐这种大开大合,畅快淋漓的劲,想必也是天性使然。后天想学,我看我是学不来了的。
所以还是用自己熟悉的节奏,慢慢来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驴子 于 2016-12-22 09:25 编辑

公益里的欲望和需求


在麦田做公益的6年,是充满了困惑的6年,认知麦田就经历了好几个过程,在这尝试从完全的志愿者到拿薪水的兼职工作人员,这一趟走下来,百味杂陈。
从最初惯性的做事思维,到慢慢的理解甚至学会“人情世故”,我都不好说自己这种变化到底是好还是坏了。正是因为接触了各种各样性格鲜明的志愿者和专职人员,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特别有趣的关于麦田关于公益的认知和看法,我无从判断这些看法究竟谁对谁错,这种迷茫也影响着我,让我在处理一些具体事务中充满了困惑。在为了追逐效率的过程中,容易忽略他人的需求,就会造成很多矛盾和冲突;当慢慢学会妥协,而内心的挣扎很难掩饰。
困境中,也会找些哲学类、心理学书籍研读,尝试去理解和调整自己,但总觉得像隔鞋挠痒,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非常感谢遇见了心田小组。和张军老师能一见如故,除了他的个人魅力外,他那句“心是流动的”,让我如获至宝,体会良多。在心田小组的读书会里,和同学们一同倾听探讨各自的故事和情感体验,慢慢学会观察和体会自己的情感变化,学会倾听和陈述的方法,尝试学着面对和解决。这些经历都让我感到受益匪浅。

在体会自己的六年公益的情感变化时,发现两种看似相近但实际完全不同情感体验是困扰我的最大原因,那就是欲望和需求。这两种体验的产生都源自于自我,二者相似却又完全不同,如果不能厘清,相互交错在一起,在公益活动中,不仅会使自己痛苦不堪,也会影响到别人。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变得极其糟糕。 我试着根据自己的一些体验在本文分别阐述这二者的不同,也希冀对有相同困境的伙伴,会有所启迪。

需求是什么?
前段时间坐地铁去市里,始发站车厢比较空有座,过了几站地,车厢座位就满了。一会功夫,一个姐姐一手提着早点,一手提着两个纸袋一个小皮包就上来。正常站着还行,车一行驶,一手就得腾出来拉着扶手环,另一个手再提上早点就比较吃力了,手里提兜不小心就容易碰到站着和座位上的人。姐姐也是满面歉意,我一看,就起身给让了个座。她非常开心的表示感谢,这个过程中,因为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了,心里也觉得愉快。
这一次很简短的经历,我就体会到了两种需求的产生以及需求满足后的心理变化。在需求上,我们可以看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受的需求,一是施的需求。

受的需求表现在这位处境略显尴尬的姐姐身上,她可能没有预计到地铁拥挤状况,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手提多个物品,由于物品太多控制不好会碰到别人,所以她有了需求,希望有个座位,这样她可以腾出手来照顾自己的物品。 当这个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她的表现和实际体验就是愉快和轻松的。

施的一方需求,在于我自身。当我观察到这个姐姐处于比较尴尬的境遇时,内心实际是有些不安的,这种不安来源于共情体验。咱们的儒家探讨仁的产生,提到一句话,”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里的恻隐之心,我理解就是共情体验。让座这个行为就平息内心不安的心理需求。施与的需求满足了,这件事过程中的双方也分别获得轻松和愉悦。

需求是来自于人向往幸福的需要,每个人的幸福又不一样,在每一瞬间每个人对于幸福的需要也不一样。有和爱着的人一起度过片刻的需求,有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的需求,有休息一个钟头的需求,有要一块橡皮的需求。需求如此不同,既可以是满足自身环境改变获得幸福感的需求,也可以是在帮助他人时体会到幸福,这是人心最奇妙的地方。

鲁思 . 贝本梅尔用一首《获赠》的诗歌,诗情画意的阐述了施与受的需求关系是共生的紧密关系。
你取之于我
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当你知道我因施与你
而快乐
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
你欠我的人情
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
欣然的接受,或许是最佳的赏赐
我无法将二者
分开
当你施与我
我给你我的接纳
当你取之与我
我感激你的赐予

许多公益组织对需求的理解以及施与受关系的理解都是比较深刻的。比如,在麦田这个公益组织里,十一年前就喊出了“谢谢这些孩子给了我们一个表达爱的机会”这句很动人的口号,从一开始,热心公益的人们就不缺少对两种需求的理解和诠释,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但当我们充满好意的在施与的时候,总是一不小心附加了各种各样的的自身欲望时,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变得不那么让人感到愉悦了,有时,我们自己也制造了很多痛苦与折磨。

欲望是什么?
三年前的春节,自己一个人回安徽的老家过年。阔别多年的小县城正轰轰烈烈的推进城区扩建项目。位于城郊的家在拆迁范围内,周边的房子都要推倒后兴建高楼。 电话里老早得知这个信息,父母对还迁标准不满意,从新闻上看了太多钉子户的惨烈,我忧心他们的安全,也担心他们身体状况,就劝慰他们,早拆早安心,到楼房住不也挺好的么,坚持到年底,最后父母还是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姓名。
回家时,父母住在姐姐家了,老家的物品大都搬到姐姐家车库里,房子还没有扒掉。我说,要不我去看看。母亲不愿意回去,说看了难受,也不好拂逆我的意思,开着电动车把我送到原来家的门口,自己死活不愿意进去。
老家的大小屋子盖了差不多有十间,围成一个大院子,差不多二百多平,门口是三百平的菜地,平常老人自己种些菜,周边还种上了各种果树。不拆迁的话,一年四季从蔬菜到水果都是自给自足的。小时候,一放学放假,还帮着父母给菜园浇水施肥。大院子和小菜园充满了我关于家庭最美好的记忆。
一进院子大门的时候,心情立马就跌倒谷底了,屋子就像被洗劫过一样,盆盆罐罐扔的到处都是。当我再走到已经荒芜的菜园时,忍不住眼泪就出来了。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话,“什么能敌得过人的欲望啊!”
城镇化建设,我想从一开始他的初衷是好的,也许是可以推动许多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用以解决许多社会上的问题。但是,当这种需求以强大的行政能力甚至是舆论压力来推进的时候,需求就变成了欲望,欲望展示了强大的改变世界的力量,代价确是许多个体的需求早已遍体鳞伤。欲望在在展现一个美好而又壮观的蓝图时,在轰轰烈烈的车流声中,一些人需求被忽视和践踏,内心只留下愤怒和悲伤的疤痕。
当需求走向另一个端的时候,就变成了欲望。欲望是来源于需求,它是力图支配他人并把自己的需求强加他人身上的想法和行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欲望并不可怕,它生而就在,随着每个人不同的性格、成长经历表现不同。它并不会因为你做了什么事,成为什么人,欲望就会减弱一分,欲望很难满足。欲望也会披上一个外衣,里充满了“政治正确”和为他人好的幻象。

作为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时,最迷茫的是,为什么我认为的“正确”却获得不了别人的理解和支持,走着走着变成了孤军奋战,众叛亲离的尴尬情形。当逐渐体会和理解了欲望是怎么回事时,也就学会站在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自己,明白的问题的真正起因。

在自己所做的公益项目中,最难忘的是“数字油画”项目的经历了。当时我们手里有一批代价极低就能获得的数字油画资源,我不知道因为什么,我就建立起一种美好的联想,通过社会公众购买数字油画捐赠给乡村小学,然后由老师来指导孩子们绘画。
看起来很美妙的一件事,在执行过程中变得越发底气不足。这完全是一拍脑袋就做的项目,没有当地学校需求调研,老师还不知道数字油画是怎么回事。更糟糕的事情,我们发现尽力宣传的背后,社会公众甚至我们志愿者对于这个项目也无动于衷。当两个方面的需求都空落落的时候,就难免只剩下一厢情愿的大头撞墙了。这个经历,在以后参与的所有项目里一直提醒我,什么是他人的需求,什么是一厢情愿的欲望。

当我学不会倾听和观察,把自身的需求和想象强加到别人身上的时候,这时候只能把它叫做欲望,这时候的欲望会让公益的施与受变成了糟糕的互动体验。

公益中的需求和欲望
我经历着的麦田计划正在尝试在转型,我怀疑这转型的背后的冲动是来源于对自身公众影响力的范围不满意。我理解和体会过这种冲动,因为我所学习到的针对于公益组织管理的理论培训中,社会影响力是考核组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最重要的指标。

2014年在中国公益论坛上,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本大佬侃侃而谈,如何把成熟的企业管理经验引入公益组织管理时,如何让资本在慈善公益发挥越发巨大的作用时,我看到,很多公益组织管理者们点头称是,如获至宝。

而这两年,我看见的是,对于巨大的,宏伟的事物的着迷正在侵蚀着公益本体。
我听到了一个名词“臆造需求”,是在和个别大型公司合作时候,这个公司要求找一些受助方穷困潦倒的图片,越惨越好,用于营造丰富筹款的软文,以完成公众募款。而更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我们一些公益组织也见怪不怪的去迎合了。这些失去原则的行为又是靠什么来驱动的呢。

2015年我在麦田组织了一场爱行活动,在全国各地大约2000人参与,我深刻明白,这其实是一种换了形式的志愿者聚会活动,源自于麦田地方团队的一种需求,自己只是顺势而为罢了。但忍不住还会沾沾自喜,在活动报名的过程中,每一天我会特别关注参与团队和人数的变化,似乎每增加一个数字就会让自己变得更有成就,而共事的伙伴他们的状态怎样,他们的需求是怎样,我已经无暇顾及了。在此之后半年,我的工作伙伴用疲态来告诉我,我曾经的急功近利抽空了他们的精力时,我才意识到,那时的我对于数字是那么热切和关注,过分关注目标后所导致的一系列负面作用。
对于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力究竟代表着什么,也是从那时开始,我产生了一些怀疑。

我不否认基金会组织,尤其大型基金会组织需要共同纲领来统一行动,已满足所谓投入产出比的要求,达到所谓社会影响力最大化的需要,因为这些基金会的产生来源于一些大额资助人改变世界的梦想。
我疑虑这是否适合在以社会公众为基础服务力量的公益组织?我更疑虑的是这种需求背后的逻辑。是不是我们可以忽略或者牺牲捐赠人、志愿者和受助对象的需求用于交换呢?因为体会过,经历过,也不敢再轻易的说是或者否了。

我们的内心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样强大,尤其在与欲望共行的路上,它很容易失去对于需求的理解和认识,容易忽略对于自我的认知。在追求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一件事物的宏大与辉煌的过程中,人太容易成为技术决定论的机械,丢掉了生命本有的鲜活,也因此缺乏想象力,变得生硬和冷漠。

“这世界可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却满足不了每个人的欲望。(Earth provides enough to satisfy every man's needs, but not every man's greed)”这是甘地的一句名言。后来我在反复问自己,在于公益,这句话是不是也一样可以成立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7-5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约有一年左右时间没有太关注和参与麦田活动了,突然间被一个电话给拉进一个饭局。原本只是想听听,后来忍不住又参与其中,喝上一杯酒,像大部分中年人一样,开始自吹自擂和各种抱怨的酒局日常。还没晕的时候,记得就说了两句话。

1、每一个曾深入其中的人,都需要一个心理咨询师
2、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也应该是冷静了一年的两句总结吧。

发表于 2019-7-8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21 16:43 , Processed in 0.06154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