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02|回复: 23

有感于柴静“没忍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1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忍住
作者:柴静   2011-11-10 10:24 星期四 晴.  1
  
  杨武妻子被强暴的案子,最近被频繁报道。第一篇报道中,有句话我看了很刺心。
  
  在对话中,记者对这个在妻子被强奸时没有出来施救的男人说“你太懦弱”
  
  这话实不该说。
  
  前不久跟一位同事聊天,说到有期节目,他采访一个抱着孩子躲避志愿者救助的男人,志愿者很愤怒,认为他要把孩子隐藏起来不接受治疗,这位同事与这个父亲吃饭,想了解为什么,这个农民说,他从乡下第一次来上海,来之前听说“大上海”乱得很,他怕这些不认识的人。
  
  同事可能想安慰他,补了句“不是乱,是繁华”
  
  我找同事聊了几句,说,他从农村来,也许可以问他,他对‘大上海’的这个“乱”的印象从哪儿来?如果来自村里人,村里人怎么说的?之前来过上海的人经历了什么?如果来自电视里的印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在他心里是否认为是真的?他来上海后发生过什么?是加深还是减弱了这个印象?他认为这些志愿者想要干什么?在他心里认为对孩子会有什么威胁?他为什么要躲开?
  
  同事与我相熟,我深知他善良,所以才与他讨论,因为在采访中,我们常不免以自已经验揣度别人,评判别人,纠正别人。忘了问,“为什么是这个人在这个事件中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杨武从小学起与这个联防队员是同学,以他的说法,“从小受到欺侮“。小时候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总是欺侮他?他是否反抗过?结果如何?每次发生后,他是否求助?如果没有,他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求助了,老师或者家人是如何处理的?如果有人干预后,对方又如何对他?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少次?造成他后来每次是如何面对对方的?
  
  打工时,他说对方总是找他喝酒,不喝就要打他,怎么打?多少次?他是否反抗过?结果如何?是否找过同乡干预?结果如何?他是否报过警?结果如何?对方的联防队员身份对他来说有何影响?
  
  为什么是这个人在这个事件中作出这样的选择?当中因果,我们了解多少?
  
  “你太懦弱”,一个记者登载在报纸上的直接判断,象刺一样扎在人心里。
  
  2
  
  昨天晚上,看到更新的视频,这次有了事件发生的过程。拍摄的人刚开始一直在拍电脑上的监控录像,旁边有杨和警察的同期声。
  
  我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暗想,不要把镜头掉过来,不要把镜头掉过来。
  
  结果,镜头直接掉了过来,对着杨武的脸,没有遮挡,直接问他,意思是“你为什么不救你老婆?”
  
  口气中有责问,杨解释“我怕我杀了他,我还有七十多岁的母亲……“
  
  “你为什么不正当防卫?”
  
  杨武愣了一下,“正当防卫”他好象都没听懂这个词是什么?他含糊了一下,用袖子遮住脸,痛哭起来“我不是男人,我太窝囊了……”
  
  我以为会往后问,这个人受过什么教育?他知道这个概念吗?他对法律了解多少?城市当中的农民工能得到的法律教育和援助有多少?
  
  没了。
  
  最后一个镜头,是直接拍他家的地址与店面。
  
  3
  
  今天再看到一张照片。
  
  不止一家媒体,直接进入杨武家门,堵住躺在床上,已经有精神失常迹象的妻子,要求对方回答隐私问题,床上堆着话筒,女人穿着睡衣,蜷在床上,身体往后缩,掩住自己的脸。
  
  还在侦查阶段的性侵犯案件,已经在传播中出现“案情通报”,说“双方之前通奸多次”。我不知道这个信息是不准确?这样的信息是否有足够依据?也不知道这样的信息是否在征询当事人同意后发布?
  
  他们夫妇来自农村,可能不知道媒体强行进入私宅涉嫌违法,不知道报道中对性犯罪的受害人必须给予隐私保护,避免二次伤害的新闻伦理,也不知道即使在庭审阶段也需要对此类案件进行非公开审理。这样一个新闻,被毫无尊严地,粗暴地曝光于他们的邻居,父母,孩子面前。
  
  他们确实不知道怎么反抗暴力,对自己最脆弱的保护,只能用袖子掩住脸,来避开采访。
  
  是的,这是一场羞辱,但不是他们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周访问卡梅隆的节目播出后,收到很多观众来信,多谢鼓励与批评,尤其是对我发音和语法的建议,呵呵。其中有人在“CCTV看见”的微博留言中提出解说有一处错误,我看到编导王映潼立刻核实,回复致歉。节目组的微博也私信对方,提供小礼物致谢。看完正好老范打电话来,我说,我很为身在这个组安慰。她笑:‘我们正在准备把播完的节目从库里拿出来,把这个错误改掉呢”
我把修改后的视频和她的文章链接在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cbfd501011s6d.html
当中有一段,她写“卡梅隆在回答自己是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时说,我不尊重那些不尽自己全力把事情做到最好的人,哪怕他只是一个画画的,或者做工艺品的,哪怕他做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木雕。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人们说他“恐怖”……我想,我们能记录下来的只是这短短几十分钟,但试图走近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应该是把他身上最好的那部分留下来,照亮我们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转自柴静。

有两个问题是我参与麦田以来一直想坚持的,柴静的这两篇博客正好也贡献了同样的两个问题,于是转过来和麦友一起分享。
发表于 2012-5-21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语得很,而且这种感觉经常有
发表于 2012-5-21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路过围观下......
发表于 2012-5-21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尊重那些不尽自己全力把事情做到最好的人,哪怕他只是一个画画的,或者做工艺品的,哪怕他做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木雕
发表于 2012-5-21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哎 无语吧
发表于 2012-5-21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事情  不敢去想  不是不愿是真的不敢想下去......
发表于 2012-5-21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些深奥
发表于 2012-5-21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是有些人在不经意中伤害了他人,后果怎样,谁都无法预料
发表于 2012-5-21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 呵 ……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沙 于 2012-5-21 11:01 PM 编辑

现在来说这两个问题:
一个和我的行事有关:希望做一件事,做了,就倾尽全力,做到极致,成为标杆;不做,尊重行动了的人,相信他是尽了力的。
一个是我的关于公益的观点:不要用我们固式的思维去思考被我们帮助过的人,思维是建立在阅历之上,阅历不同,思想自然不同。所以要尊重和呵护被帮助者,你是否真的在他的角度为他在想还是想当然的为他在想?你做出决定前是否真的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还是只是想当然和随大流?虽然他们的困苦感受不一定是我们的,但我们的困苦感受于他们也不一定全是困苦。
问心无愧只是自我安慰之辞而已。
发表于 2012-5-21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打算收集落沙的回贴,将来建个文集出版
发表于 2012-5-2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新闻媒体不好说
发表于 2012-5-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小棉花

我关心版权费,可以大吃n顿了!
发表于 2012-5-22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喜欢柴静。原因起源于N年前的新疆地震,柴大记者采访一受灾村的支书,该支书家里亲人都遇难。柴记者问——你悲伤吗??这啥记者素质??这也是我看的第一个柴记者的节目,也是最后一个。
发表于 2012-5-22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小棉花

我关心版权费,可以大吃n顿了!
十堰瓜瓜 发表于 2012-5-22 08:51 AM



    我关心的是落纱签名送我一本
发表于 2012-5-2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落沙继续。麦田首先应该是精神先行
发表于 2012-5-22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奢望完全理解与重合,只要有一点亮光,就善莫大于焉
发表于 2012-5-22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好几遍,落沙的文字和小棉花的一样,很耐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5-7 08:04 , Processed in 0.0923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