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32|回复: 0

说“不”的NGO(一):多元化还是专业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9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不”的NGO(一):多元化还是专业化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08-27 23:56:36 / 个人分类:综述

这是一篇很早就开始写的文章,一直没有公开发表,坦率的说,是因为我自己的观点也在反复。

最近,在网站上看到了很多关于NGO本质的争论,从“能否赚钱”,“是否要发展社会企业”,到“与企业合作的底线和审核标准”,以及“捐款人主导(donor-driven)”等。其中,有一派的观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即NGO无论对于项目捐款人,基金会,还是企业,都要敢于说“不”和勇于说“不”。

突然觉得,想说点什么。

由于我发起成立的NGO正在逐步走上正轨,最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一些工作,主要包括为企业提供CSR咨询和专业解决方案,为NGO提供能力建设和企业筹资服务,以及针对公益2.0的研究。下面的几个场景,是我的亲身经历,相信很多人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北京,某NGO品牌与筹资培训,一位学员,生气的说,“老师您说,刚才那个案例中的企业,到底把我们当成什么了?他们的公关部?还是销售部?不就是有几个钱吗?”

上海,某企业会议室,企业公共事务高级经理,坚定的说,“那就没办法了。如果连宣传样品都不能放,我也没法向老总交代的。要是那个NGO还是觉得不能做,就算了吧,只能麻烦您帮我们再找一家了。”

昆明,某国际NGO,中国项目总监,坚定的说,“我们这样的组织,对项目的选择,是有很明确标准的。我们可不像有些组织,只要有钱,只要能承担管理费和工资,就什么项目都接,什么事情都做。”

西安,某民间组织,发起人兼主任,激动的说,“如果是为了钱,我还不如不做NGO了。我可以三年一分钱都不拿,因为我坚信我们的未来。但要是真的不行,我宁可把机构关了,也不可能为了生存而妥协。”

 这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我会分三次贴出,分别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寻找CSR的底线”,和“2.0时代NGO领导人的责任”。

(一):多元化还是专业化

“多元化”还是“专业化”,无论对于NGO,还是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都是热门话题。

 迈克尔·波特是我非常景仰的管理大师之一,他的观点是: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专业化和差异化,而多元化和同质化的企业模式,其失败的概率要高很多。

关于NGO发展的相似理论描述,我本人目前还没有看到,不过事实上,目前NGO界比较主流的声音,也的确是专业化和差异化,强调NGO应该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并建立优势。同时,大量的专业NGO,也随着他们的迅速成长而广为人知,环保,健康,教育艾滋病,能力建设,妇女权益等专业NGO,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迅速成长。一时之间,似乎NGO言必称自己是“某某领域的专业NGO”,或者“专业从事××工作,对××社区具有长期了解和深厚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NGO,会因为项目不够“专业”,或者选择了对捐款人说“不”,或者干脆放弃了对相关资源的努力。我就此问题,曾经和一些业内人士进行过探讨,下面是两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我的回应。

观点一:成功的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NGO,都是高度专业化,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

也许和观点无关,但事实是:无论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都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很多人谈到这个问题,往往都会举财富500强的例子,例如沃尔玛(Wal-Mart)和通用汽车(GM),强调这两家企业多年以来分别只专注于零售和汽车行业,从不涉足其它领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是,同样是财富500强的通用电气(GE),其业务横跨了13个不同的领域。如果不是成功的多元化战略,GE可能今天只是一个美国的家用电器公司。相似的例子,还有博世(Bosch)和3M。

再说NGO,这里举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专业NGO”的例子:

去年,红十字基金会正式在教育领域推出了“博爱助学计划”,其核心项目是“红十字书库”。“红十字书库”为贫困乡村设立,其书目不仅包含卫生健康、红十字知识,还包含思想教育、文学名著、科学普及等类别。

 同样是去年,“希望工程”的组织者——中国青基会启动了“希望医院——乡镇卫生院救助行动”,通过对原有乡级卫生院进行危房改造、增添新设备和向社会招聘医疗人员等措施,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就医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我的回应:

  1.  多元化和专业化,无论对于企业,还是NGO,从本质上说,只是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的不同,并没有对错之分。
  2.  既然是商业模式,那么衡量的标准是唯结果论的,即无论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NGO通过实践获得成功,就是硬道理。
  3.  不同的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模式,而不是照搬“成功经验”。

 

观点二:新兴组织,或者草根组织,往往资源匮乏,专业人才短缺,因此专注于某一熟悉的具体领域,很多时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这是一个相当务实的观点,我赞同。

 如前所述,多元化和专业化,本质上只是商业模式的不同,因此不同的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简单的说,我认为,对于一个成长中的组织,特别是草根组织,没有太多的政府资源和国际背景,如果要选择专业化的发展模式,那么应该至少具备以下几点:

  •  发起人具有强烈的愿望,相关的背景,以及成熟的资源网络。
  •  核心团队中有一批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从中国国情出发,他们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而且需要在该领域之内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并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  该领域最好暂时还是非充分竞争领域(行业),即政府和商业的活动仍然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给第三部门的介入留下了广泛的参与空间。
  •  该领域具备足够的和可及的资金来源渠道,特别在目前国内的NGO筹资环境下,国际基金会和企业是否愿意投入资源往往就决定了一个NGO的生死存亡。

如果一个NGO,发现以上的几点中,有两点甚至三点都是自己所不具备的,那么我的建议是,先搁置“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的争论,从具体工作开始,立足生存和发展,积累资源,等待适当的机遇。

再举一个例子,来自一位我同样非常景仰的中国企业家,柳传志先生。

柳先生将联想的发展模式总结成从“贸工技”到“技工贸”的转变,简单的说,就是开始的联想,和今天完全不同,没什么核心的专业技术,基本上就是个IT贸易商,什么赚钱卖什么。通过最初的贸易,联想实现了资源的初步积累,从而才有了从贸易到制造到专业技术的逐步转变。

 关于联想的发展道路,至今仍然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很多人认为联想应该成为一家专业化,技术化的新经济企业,然而在柳先生的版图中,今天的联想控股公司统辖着5家子公司:联想集团,专做自有品牌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神州数码,专做国外大的产品品牌的代理业务和软件业务;联想投资,专事高科技领域风险投资;融科智地,专门从事房地产开发;弘毅投资,专业从事并购投资管理。最近,联想控股又全面收购了石药集团的所有国有股权,并出任南京先声药业大股东。

 我的回应:

  1.   在今天的中国,无论是企业,还是NGO,作为一个组织,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活下来,才有发展壮大的机会,才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关于NGO的生存与理念的矛盾问题,我会在本系列的第三篇中具体阐述)
  2.  NGO走专业化的路线,需要一些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如果暂时不具备,那么先积累资源,等待时机,未尝不是一条值得考虑的中间路线。
  3.  对于新兴的草根组织,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无法决定“多元化还是专业化”,那么不如暂时搁置争论,从具体工作做起,从小事做起,积累资源,发展队伍,在工作中逐渐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最后,我想引用我非常喜欢的两段话,来自另一位我非常景仰的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

 “有的时候为了工作能够尽快完成,可以不用太束缚和守规矩。你可以选择和挑选机会。”

 “GE的各个企业有着一套统一的价值观念。这样,GE从任何一个方面看,都是一个集中领导下的公司,是一个'统一多样化'的公司。更具有说服力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GE一直有能力购入或者售出一些公司,而且有能力在变革时代保持领先位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5-1 13:46 , Processed in 0.0746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