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45|回复: 0

你真的会用奖励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3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真的会奖励吗?
五月的傍晚,温暖舒爽,太阳还没完全落下,月亮已早早地登场。七点多的室外,还明亮如昼。晚上七点半,六堰钟书社会议室一群穿着“十堰麦田”logo衣服的人,整整齐齐地坐在会议桌两旁。桌椅坐不下,墙角四周摆放上椅子,也坐了许多人。他们安安静静,正聚精会神地看着前方的老师,老师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高大威猛又帅气,他一手拿着电子屏幕翻动笔,一手指着黑板上的字,嘴里滔滔不绝地讲着。
1.jpg
这是2025年5月12日晚上,十堰麦田正在开展的志愿者沙龙课,既“奖励与惩罚”心理知识讲座。

此次课程是邀请上海心理师张军老师为麦友们免费上的心理公益课。张军老师是麦田计划心寻岛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指导老师,他此次来十堰是受邀到竹山深河学校,为山区老师和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

活动负责人阿秀秀利用张军老师的时间空档,申请张军老师顺便给十堰麦田志愿者上一节心理专业课。申请成功消息一经发出,志愿者欢呼雀跃,热情高涨,踊跃报名,很快报名人数高达62人。开课当天,很多志愿者由于临时工作原因,到不了现场。当晚实际到会人数为48人。
2.jpg
当晚,麦友们大部分都穿着他们热爱的麦服来参加学习,在夜晚的灯光下,绿色和橙色麦服显得格外醒目明亮。他们在听课时,眼神囧囧发亮,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时而颔首点头应和,时而惊讶唏嘘。会议室里流淌着知识的光晕,每个志愿者沐浴在其中。

张军老师讲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案例时,不停地有麦友提问,大部分都是关于孩子教育的奖励与惩罚的问题。张军老师一一回答,并和大家一起讨论,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张军老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举例说明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奖励,什么是惩罚。

同时强调指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给的奖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奖励。奖励需要具备三要素,既同时具备刺激点,心情舒适,好的结果,才能称之为奖励。很多时候,单纯给一件物品,并不能算奖励。大家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奖励也是有学问的。

课程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提问不断,讨论不断。夜渐渐深了,张军老师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起早奔赴竹山,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大家才依依不舍离开学习场所。
3.jpg

会后,很多麦友反馈,此次学习有了很大的收获。
麦友胡杰说:“今晚的收获对奖励和惩罚的概念更清晰。通过观察和实践,找到被实施者的需求。 谢谢张军老师的引导,现在越来越能理解为啥和孩子无法沟通,或者说有些方法不好用了,是因为很多时候家长自以为是的做法,其实南辕北辙。”

麦友樱桃妈妈发朋友圈说:“今晚又给自己充电了:感谢麦田组织的活动,感谢张军老师把奖励和惩罚掰开揉碎了讲,你所以为的奖励并不一定是奖励,奖励是建立在效果上,奖励要找到刺激点,让人有好的感受,并且达成目标。惩罚要慎用,虽暂时有效,但破坏关系。目标需一点点达到,只要在动就是好事,不要急于一下子达到目标。”

志愿者爱葳说:奖励与惩罚,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何把握奖惩的度却是个难题?资深心理师张军老师从行为心理学角度解读“奖励与惩罚”!通过老师循循善诱,颠覆了大家对奖励和惩罚两个概念的认知,不是以实施奖励与处罚者以为的简单刺激,而是要考虑被实施者的情绪体验、目标需求。”

阿秀秀说:“感谢张军老师不远千里带来的分享,因为你,我们有了成长和蜕变,感恩一路有你!”

优秀的人,总是在学习的路上。躬身实践者,步履不停;心怀热忱者,学无止境。在十堰麦田的志愿者群体中,我们见证了一群新时代的知行合一者——他们以专业精神深耕本职工作,用温暖情怀滋养公益热土,更以永不懈怠的学习姿态,在助人与自愈的双向奔赴中,为城市文明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本次心理知识讲座犹如一场及时春雨,张军老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将"奖励与惩罚"这一教育双刃剑的运用艺术,拆解为人人可以使用的科学方法。通过系统学习,志愿者们得以从科学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手段,掌握正向激励的精准刻度,理解负向强化的适用边界。这些闪耀着心理学智慧的金钥匙,必将为志愿者们在家庭教育、助学帮扶等多维场景中,开启更专业、更温暖的实践新篇。

感恩张军老师倾情授课,为公益路上的同行者们注入智慧甘霖。
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5-5-17 12:39 , Processed in 0.0722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