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耳朵给我提了几个问题: 1、我的想法 归结到一点,就是通过选举制度,确定麦田决策机制;换言之,是通过选举制度将决策机构合法化。在麦田的初期,当成员都是比较熟悉的人物,当事情不多的时候,分歧也少,通过少数几个人协商,就足够解决问题,不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但是,随着组织的发展,成员的增加,尤其是分社的增加,以及事务的增多 ,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意见分歧,这个时候解决分歧的机制就成为关键。如果还是由少数人直接决定,那么意见受到否定者肯定难以心服,组织内因此会有离心。在这一环,解决意见分歧的程序比意见的是非本身更为重要。因为是非是很难判定的,而解决方式是否合理,却能够为我们所理解和把握。因此只能从决策流程的民主科学化来解决分歧问题,而不能强求个人(无论是作决定的个人还是提意见的个人)总是提出正确的见解。 合理的决策流程对于决策者个人以及其他成员都有一种包容和保护作用,因此对组织整体有益。 虽然如此,但是以投票方式选举代表,进而选举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仍然存在许多风险。 首先,民主方式讨论决定的最终结果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有时候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其次,因为这是种新的尝试,具体操作中也有许多困难,把握不好就会产生新的矛盾和争议。其他还会有些未知的东西。 但我个人赞成冒这些风险而实现决策的新机制,因为我觉得这是早晚的事情 ,早做了,就能跑在同类组织的前面,而且利于促进麦民的责任感,让大家更真切的感受到麦田是麦民自己的麦田,是每个人的麦田,从而产生更大的内部动力。 2、改革小组本来有一个拟定的进程,但是这个进程似乎没有如愿进行。 棱角和妮子原先的做法似乎是准备在参考同类组织 主要似乎是希望之光和格桑花文件的基础上 制订麦田的工作流程 我感觉这样可能产生实践中不适应的问题,尤其是 小组的做法可能并不为实际操作的麦民所欣赏,因此我并不赞同在本阶段就去写具体的机构流程和工作手册,而更倾向于在前期改革完成之后,由工作部门自己写出流程 由改革小组做改进。 3、还有几个想法顺便提提,一是应当让分社负责人更大程度参与了解改革进程,让他们进入改革版面讨论。 参与者多了可能的分歧意见也多,但好的想法也会多,而且 让地区负责人在前期就参与讨论 ,比等成文的东西出来后再讨论风险更小。如果某个规定成文之后 公布时遭到大众的反对,对改革很不利,而广泛讨论后再出文件 阻力就比较小。 4、 还有 棱角在湖北有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 我看这个不错 他也在改革版面提出写总结和计划的建议。 我看可以考虑。 许多东西其实可以由分社先来探索 形成经验之后推广,这样更利于整体的发展。 5、最近觉得关心麦田改革的人少了 至少是在 BBS 上面提出意见建议的人少了,这恐怕不是件好事情。 当然这也和目前进展比较慢有关,如何能让大家都愿意多为改革思考,并且乐意把想法说出来呢??? 得好好想想。 我的回答 如下: 1、麦田一年多我看得很清楚,虽然现在上万人,但真正长期关注麦田事物和发展的人很少。所以不能真正实施“全民民主”,我们不能把麦田的命运交到大部分不了解麦田实质,只看事物表面错对的人手中。但分社推选的代表可以参与到麦田的决策中去,因为相信这些被推选的代表一定有足够的关注度。但我在志愿组织CEO管理课程上,导师明确提出“决策团”人数不能太多,否则无法运作,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最适合是7人。那么如何让这么多人参与到麦田决策呢?而且分社的代表很多时候会站在分社利益的立场。我原来的计划是让这些全民代表每年给决策团打分和上下岗投票,如果决策团一界为三年任期的话,一个决策团和成员两年都被评为不及格,那么就该下台、要检讨或者不能连任。又或者一些重大的事件,由决策团提出,让全民代表投票的参与方式,又或者两者兼之。我的意思是,麦田不可能实施真正的民主,很中国国情一样,人多和意识还没跟上。 2、我也赞成不能太多参照其他组织的制度和章程,我们只看到他们的表面,实质的实施情况不知道,也就是说其他组织在实施的时候的困难我们是不知道的。就想外人看麦田运作很成功一样,我也看到很多组织在说学习麦田的制度,其实是一样的。我们的困难和缺陷只有自己知道。(关于这一点,我希望你们大家投个票,或表个态倒底怎么做。少数服从多数吧。) 3、赞成召集人人参与改革,但是否会人太多,加上改革小组起码20人,讨论、开会都会有麻纺。可以让他们成为改革方案的投票和提意见者,就是改革小组出方案后,让分社负责人提意见和投票。 4、支持 5、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