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21日(行程约120公里)
添加资助名额
早饭是在英山宾馆吃的,饭桌上,黄师傅说有一个贫困学生在英山一中(英山县最高学府),问能不能找人资助。我把三个条件重复了一遍:家庭特困(家在农村)、学习优秀、品行良好。说好如果时间来得及就到家里看看。
按计划我们先来到科文中学,与两名学生的老师见面交流。因其紧邻英山一中,便来到校长办公室了解黄师傅提到的那位学生。(汪老曾经到英山一中寻找贫困生资料,但两次均未见到校长,此前未能获得资料)。
王校长40多岁的样子,很热情。听说我们的来意后,随手拿起他的工作记录本,让我们看他记录的贫困学生情况。这是部分高二高三的贫困学生,得到了学校每学期500元的资助。王校长反复的说:我们这里贫困生多的是,越是贫困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很优秀,他们知道上学是最好的出路。校长对贫困生的情况很关注,随后,他叫来两名高一贫困学生,这两名学生的家庭情况他大概了解,很放心的推荐给我们。校长提出能不能多增加一些救助名额。因为返程延时,多给了我一天的时间,于是与汪老商定可以再增加3-5名,回到胜利油田可以慢慢来寻找资助人。对于最后能资助多少人?资助额会有多少?我心底并不清楚。
就这样,学校安排团委段书记选定贫困生名单,我们明天上午碰面,进行资料填写和家访工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从英山一中到小郑(科文中学)的家中,我们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由于司机黄师傅身体不适,驾车的事交给了我。英山的路虽然全是山路,但路也分好坏。一是柏油路,县道比较平坦,很好跑,乡村道上上下下左转右转,也算好跑;二是土山路,沟坎不均,路窄坡陡,不好走。对于开车走山路,集中精力慢速前进,我还能对付。跑了一上午的山路,起初还有些担心的汪老,最后倒夸奖我开车很稳。
小郑家的土坯房里空荡荡的,(邻居家的土墙已经倾斜,如果倒坍便危及他家的房屋)。父母是一对憨实的夫妻,2003年,他家被评为纳税模范户。我们一进屋,母亲便忙着炒瓜子。父母的身体状况较差,父亲稍好一些。操劳的农民多是这样的,也许是几年前大儿子因心脏病去世,更添了老人的忧愁,也许是小儿子高昂的学费压弯了老人的脊背,在交谈中,他们的笑容掩盖不住苦涩的表情。家里有几分茶园,只是出卖未加工的鲜茶,赚一点工夫钱(500元)。尽管身体不好,但是没有钱请工种地,两老人还得日复一日的劳作2亩水稻小麦,只换得自用的粮食而已。孩子在学校年级排名第三,是学校一本培养对象。由于是民办学校,学校对优秀贫困生给予了扶助,每月资助该生100元生活费。有一位肖老师,见他很多天没有吃菜,便带他到家里吃一顿饭,或者给他几十元的生活费,渡过难关。(本学期学费还没有交)
朴实的母亲炒了两大盘子黑瓜子,放在凳子上,并热情的催让我们。我则大口喝着渐温的茶水。那两天的气温一直是32度左右,多数山路没有大的树木遮蔽,如同那些干渴的田地,我们的嗓子也很干燥,于是,到每一家,我都大口喝着茶水,并看着炒好的瓜籽。有时候,感觉到家庭的困苦无依时,也端起茶缸,低头掩饰自己的泪眶。临走,母亲说到了吃饭的点了,吃了饭再走吧,提出要杀一只家养的鸡。汪老坚定地拒绝了,说和孩子一起到家吃饭,路上还有司机(及另一学生)在等着。我们又在感谢的言词和眼光中出山。
中午在汪老家里吃饭,懂事的小郑分别敬了我和汪老一杯啤酒,表示感谢。言谈举止间,孩子很渴望与我们交流,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
孤儿的家
去小斌的家,校长有些不解:家里连人都没有。言外之意没有去的必要。
其实,坚持走到每个家庭,只是为了消除横隔在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用家访让资助者放心。如果有人会为此而增加了资助的热情,则是意外收获了。
2001年父亲冠心病去世,2006年5月母亲脑溢血去世,他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已成家,他与哥哥姐姐同母异父。母亲死后,田地租给别人免费耕种了。小斌听说镇里有孤儿救助金,但还没有得到,也不知道找谁去问。考入英山一中后,本来是7月20日报到的他,由于没有学费便暂时待在家里,后来王校长免了他的学费,让其入学。姐姐嫁在县城无工作,假期里,他最常去的是姐姐的家里。二哥的家也在县城,常年在上海打工。对小斌经济上帮助最大的是他的大哥(入赘人家),在县工行工作,每月供他200元生活费。
站在他家门前,孤凄冷青,蜘蛛网网住了窗棂。他没有带钥匙,在门外拍照时,突然感觉自己很多余,我的所为是不是不经意间触痛了他的心灵,他没说,也没有别的表现,似乎一切都很平静。
我们在小斌叔叔的家里稍坐,了解到他的叔叔家有4个孩子,生活负担也很重。小斌很少来他家。
清秀书生模样的小斌,在班级里排名第五,准备读理科(春节后分班)。他在作文里写到:我11岁时,家庭遭受巨大变故…我知道了生活的艰辛,更体会了做穷人的滋味,我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一定要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